那麼,數億網民上網需要什麼樣的精神產品?沒有任何一個調查機構可以給出準確答案。互聯網就是帶眾人一起去嚐試和淘汰,最後能流行開來的就是網民需要的。當然,最易於流行的是低級趣味,這是由最大多數群體決定的——包括那些具有高級趣味的人對此亦有貢獻,因為低級趣味更容易讓人產生好奇心和成為話題。
但是互聯網上不能永遠都是低級趣味的內容,實際上人們還希望看到傳統媒體和低級趣味以外的那一部分內容,這也是很多自媒體近些年來一直去探索和嚐試的領域。人們希望看到真實自然的表達,而不是在那裏“端裝”,希望看到喧嘩之外的冷靜與沉澱,希望看到在低級搞笑之外真正智慧的幽默,希望看到和風盡吹之外的批判與反諷……
脫口秀這種最符合自媒體表達的方式在網絡視頻時代成了新生事物,以高曉鬆和“羅輯思維”為標誌,在前兩年掀起了網絡脫口秀熱。這說明人們還是對知識充滿渴望的,隻是人們的惰性更希望這種對知識的了解以簡潔迅速和充滿趣味的方式完成。同時,人們也渴望看到不同的觀點和態度,這和人們長期以來缺乏獨立思考有關,當有人立場鮮明、觀點犀利時,極容易引起回應。而且,當一個人觀點鮮明,也極容易引起爭議,這和我們長期以來缺乏對基本常識的共同認知有關。這種消費心理也促使這類“說書”脫口秀節目的走紅。
當然,作為自媒體的表達方式之一,脫口秀在中國剛剛出現,它在中國沒有傳統,也沒有案例可以借鑒,但至少可以去談論過去傳統媒體不敢或不願觸碰的一些話題,但仍然有些四平八穩,沒有去探索話語疆界的勇氣。
另一方麵,一些以時事社會新聞事件為話題的脫口秀,試圖通過幽默搞笑的方式來吸引觀眾,從關注度較高的幾檔節目來看,它的內容暴露了中國人對幽默理解的局限和短板,又回到了過去低級搞笑的層麵上。在語言上,仍寄希望流行語和語言誇張能達到喜劇效果,缺乏應有的智慧含量,甚至看不到批判和反諷意識。這和創作團隊隻關心新聞戲劇效果不關心社會,缺乏對社會更深的認知有關。
盡管高曉鬆的成功個案讓很多人投入到自媒體脫口秀的行列,但這並不意味著脫口秀就此會繁榮起來,不管是節目形態,還是內容上,都還需要時間去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