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容投資,下一個風口?(1 / 3)

內容投資,下一個風口?

封麵故事

作者:魏一平

動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海報“爆款”

今年元旦上映的動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在不到一周時間內就創下了過億元的票房,成為國產動畫片中的“現象級”作品。與之前成功的國產動畫片相比,《十萬個冷笑話》另辟蹊徑,它既沒有“喜羊羊”係列那樣的大公司製作背景,也沒有在電視上輪番播放的渠道優勢。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幾年來《十萬個冷笑話》這個品牌,早已通過互聯網,培養了一大批鐵杆“粉絲”,算是互聯網傳播中出現的第一個“爆款”級內容產品。

《十萬個冷笑話》的原作者是廈門一個熱愛動漫的程序員,從2010年開始,他以“寒舞”的名字在動漫作品平台“有妖氣”網站上發布自己的作品,逐步培養了一批“粉絲”觀眾。但是,這個故事真正火爆起來還是因為視頻。2012年7月1日,改編成動畫短劇的《十萬個冷笑話》第一集掛到網上,第一天就創下了上千萬的點擊量,當天就刷到了百度熱門話題的第五名。“有妖氣”創始人兼CEO周靖淇向本刊記者回憶:那一天微博熱門話題的前50名中,有7個與之相關,視頻網站首頁10個推薦位中,6個給了它。

《十萬個冷笑話》並非一個連貫的故事,也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角。它由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每一集隻有短短的3~6分鍾。在日本,人們把這種短劇稱之為“泡麵番”,即指泡一碗麵的工夫就看完了,一般由四格漫畫改編而來,搞笑輕鬆。周靖淇告訴本刊記者,2012年,眼看寒舞的漫畫很受大家歡迎,他就想著改編成動畫片,但改成何種形式卻成了難題。

傳統動畫片,放映渠道一般是電視台,通常一集長達40分鍾,電視台一天播三集,不到一個月就播完了。大家天然地以為,觀眾是沒有耐心一天隻看一集的。“可是,耐心真的那麼重要嗎?”周靖淇自己琢磨,當時美劇非常流行,每周更新一集,照樣人人追捧。“既然這樣,我們也可以每周或者每月推出一集,隻要觀眾喜歡,就值得等待。”

第一集的火爆很快印證了周靖淇的判斷,隻要內容夠好,人們就會翹首以待,他索性把更新周期延長到了一個月。自此開始,每月1號,都有成百上千萬的“粉絲”守候在電腦麵前,等著《十萬個冷笑話》發布新劇集。不管在網絡論壇上,還是現實生活中,《十萬個冷笑話》都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話語體係。2013年8月,另一部類似的短劇《萬萬沒想到》在優酷首播,通過一個“屌絲”王大錘的遭遇,吐槽現實中的種種不爽,迅速成為當之無愧的網絡神劇,到現在總點擊量已經超過7億。

互聯網時代的內容“爆款”是怎樣誕生的?這個問題要從互聯網內容產品的生產方式說起。傳統的電視、廣播時代,內容生產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由少數專業人士完成,然後通過強大的渠道傳遞給受眾。但在互聯網時代,用戶自我生產的內容成為主力,以YouTube為代表的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模式開始風靡。尤其最近兩年,伴隨著移動互聯的迅猛發展,智能手機讓普通人生產內容變得更方便更簡單。

正是看到了“高手在民間”的機會,漫畫愛好者周靖淇早在2006年,就跟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個動漫平台,收集各地動漫愛好者的作品。2009年,他們從原先的遊戲公司獨立出來,成立了“有妖氣”網站。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周靖淇向本刊記者解釋,是為了“對抗無趣的現實”。“妖代表了一種真性情,不像神仙那樣一本正經,不像人那樣現實,又不像魔鬼那樣作惡。”周靖淇說,“我們想傳達一種創新、顛覆、變幻無常的感覺。”

創辦的第一年,“有妖氣”就聚集了1000多位動漫作者,這一數量到現在已經擴大到了1.4萬多人,已經成長為國內動漫內容的集散平台,每年有十幾億次的點擊量。以此為基礎,周靖淇發現,會不斷有“天才”式的作者出現。像寒舞那樣,剛開始還要靠上班養活自己,隻能業餘時間畫動漫,但當《十萬個冷笑話》越來越火爆,尤其改編成動畫劇之後,第二年開始通過貼片廣告等形式有了版權收入,索性辭職畫動漫了。

像“有妖氣”這樣的內容平台類網站,屬於投資者青睞的第一選擇。一位資深業內投資人向本刊記者感慨:“大家都願意投平台,是因為平台未來的想象空間足夠大,作為投資人,誰都想投一個十億級、百億級的公司,而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內容生產者。”隻是,平台的價值顯而易見,其投資機會也早已被瓜分完畢。去年,國內最大的視頻平台網站優酷土豆先後獲得阿裏巴巴、小米和騰訊的戰略投資,動輒數億美元,已經成為巨頭們戰略布局的一部分,遠遠超出了一般風險投資的門檻。

剩下的機會,隻能是更加細分的領域。“有妖氣”專門麵向動漫內容,至今已經拿到了三輪融資,雖然隻有千萬級別,但並不缺錢。對周靖淇來說,更關心的是這個平台上能否出現下一個“爆款”產品。

1 月16 日,導演“叫獸易小星”(左一)攜網絡劇《萬萬沒想到》劇組亮相“2014 優酷全視頻之夜”

創新工場的高級投資經理高曉虎對此表示樂觀,在他看來,現在已經具備了誕生內容大公司的基礎條件,最直接的原因,從受眾人群來分析,在互聯網環境中長大的“90後”一代,已經開始走出校園步入社會,人口數量與互聯網使用時間兩項紅利疊加,必將催生一個龐大的內容需求市場。2014年中,《萬萬沒想到》的估值已經高達6億元,他相信未來兩三年,一定會出現十億級別的IP(知識產權)。

本刊記者采訪的幾位投資人,都感慨現在“不差錢”,而是缺少好項目和好團隊。如何去尋找下一個“爆款”,成為投資人之間的暗中較量。今年初,高曉虎結合自己的投資經驗,對互聯網“爆款”產品做了一番分析,在內容投資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在他看來,一個好的產品必須依賴一套生產機製,而非個別人一時的靈光閃現,隻有這樣才能持續地生產和創新。可是,這與強調創意的內容生產又存在天然的悖論。像現在比較火的互聯網內容產品,比如高曉鬆的脫口秀、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等,基本上還是依靠個人,由此形成“粉絲”效應。高曉虎既投資了“有妖氣”這樣的平台,也投資了《十萬個冷笑話》導演盧恒宇的個人工作室,他希望盧恒宇能夠實現從個人到組織的規模化生產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