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園如何成為教科書(1 / 3)

校園如何成為教科書

社會

作者:賈冬婷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場地的緊張激發了設計師在垂直方向上創造多層地麵的策略樓梯也是創造生活戲劇的舞舞蹈教室外是開放的景觀庭院圖書館同時向家長和社會開放在學校種地的可能

李虎和黃文菁真正對學校有切身體會始於為女兒找小學,那時候正是作為OPEN建築事務所合夥人的夫妻倆為北京四中房山校區做競賽方案的過程中。印象中的傳統學校刻板保守,於是他們帶孩子去一個名氣很大的國際學校麵試,一進去就被“雷”了。“我們的孩子不能來這兒上學。”李虎形容,那是一個特別“土豪”、特別有壓迫感的學校,某種程度上其實更保守。中庭尺度很大,帶環形走廊,好像是一個交流空間,可交流隻停留在表麵上。女兒對空間也很敏感,說在這種地方容易患上恐懼症。最後找到的是一所介於兩種教育模式之間的學校,一半是蒙氏教育,一半是中式的公立教育,通過把中式教育的時間壓縮,多了些散養式教學的自由。

為女兒考察學校的過程也促使他們思考:一個理想中的校園什麼樣?李虎說起兩件事。一件事是他2010年在台灣訪問教書期間去了台南,跟著熟知當地文化的王明蘅老師看了他發現的安吉樹屋,在那所老房子裏,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幾棵榕樹與房子纏繞交融在一起,也已經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榕樹,讓人下意識去重新思考建築與自然的關係。還有一件事是2009年他在參觀葡萄牙波爾圖的歌劇院時,發現最大的音樂廳空間的側牆上有一個巨大的玻璃窗,導覽介紹,這是為讓那些支付不起音樂會票價的人專門開設的可以看和聽的窗口。在裏斯本新建成的國家美術館內,他還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在裏麵上課,那一瞬間,他感受到建築給不同的人帶來的溫暖和機會。李虎告訴我,這也是支撐OPEN建築實踐的兩大共識,即通過空間的營造,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因此,如果有一個理想校園的話,那就是通過建造去創造“第二自然”,一個開放性的田園學校。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築師黃彙

在房山校區設計過程中觸動他們的,還有四中本部校長劉長銘說起的一件事。黃文菁說,劉校長曾花了很多時間想在北京郊區找地,讓學生周末去種地。地都找好了,但去了一兩次就很難堅持,因為離位於市中心的學校太遠了。劉校長感歎,現在的學生脫離了真實的土地,對自然、對耕種、對植被,都缺乏基本的了解。李虎和黃文菁當時就想,房山校區一定要給種地製造機會。

房山校區位於北京西南五環外,原本是城市邊緣的一片農田。在李虎和黃文菁最初拿到競賽任務書時,得知是一所36班完全中學,用地大約4公頃,建築麵積4000平方米。李虎說,一開始還覺得校園挺大的,但當他們把一個400米跑道的操場放進去之後,就發現麵積正好少了一半,剩下一半的容積率一下子從1.0變成2.0了。再加上中小學設計規範中對功能布局、日照時長等的限製,用地就更緊張了。“2.0的容積率什麼概念?別墅的容積率是0.3到0.5,聯排的容積率是0.7,2.0的容積率非常高,意味著基本沒有什麼公共空間了。所以才出現了各地學校都是中規中矩的方盒子造型。”

場地的緊張反而激發了他們在垂直方向上創造多層地麵的設計策略。黃文菁解釋,學校的功能空間被組織成上下兩部分,從入口進入,向上走是教室、實驗室、學生宿舍和行政樓等重複性空間,但是形態上並不拘泥,仿若根莖狀,各個功能區之間有擴展、彎曲和分支,但全部連接在一起。在這個巨構中,主要交通流線被拓展為創建社交空間的室內場所,就像一條河流,“河流”中還包含自由形態的“島嶼”,為小型的群組活動提供半私密的圍合空間。而向下則是一些大體量、非重複性的公共空間,如食堂、禮堂、遊泳池、竹園、操場等,給人一種在城市街道裏行走的感覺。有意思的是,上下兩部分並不是割裂的,而是下部的各個不同高度的功能空間推動上部地麵隆起成不同形態的“山丘”,它們的屋頂以景觀園林的形式成為新的起伏開放的公共空間。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築師黃彙主持了2012年新版《中小學校設計規範》的編製,她也是這次四中房山校區投標方案的評審組長。她擬定的設計“任務書”遵循了新規範,而且比新規範要求還要高,她說:“規範上說可以的事情,我覺得最好是這樣的話,就變成了一個要求。”比如建築類型,“任務書”中加入了很多培養學生素質的功能空間,像是各種工作室、社團活動室、音樂教室、形體教室,甚至還要求有一個動物園。由此給OPEN帶來的挑戰是,每一層空間都不一樣,同層間的每一間教室也都不一樣,沒有單一的確定功能,處理起來非常複雜,但有趣之處也在於此。李虎說,讓我們無能為力的城市和無關緊要的建築比比皆是,而這個學校恰恰介於兩者之間。這樣一個有著複雜功能、像小城市一樣的公共建築,不僅與教育的多樣性息息相關,更能重新構築人與建築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提供一種更好的“城市性”的啟發。

“任務書”強調的另一點是“綠色”,這也是劉長銘校長對“學校成為教科書”的一個具體要求。黃彙說,從綠色建築的評價標準上來看,如果建築尊重自然環境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就已經綠色了。但是四中新校區很難得的地方,實際上是改造了地形地貌,相當於把“任務書”的要求解開了,跟他們事務所的名字很像,“開放”。這塊地是比周邊道路低的平整土地,原本買土把它墊高就行,但OPEN方案最大的特點,是創造性地營造了一些地形,把地上地下的界麵模糊了,使得這塊地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益。此外,為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光線,並減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熱負荷,被動式節能策略幾乎運用在設計的方方麵麵中,大到建築的布局和幾何形態,小到窗戶的細部設計。加之操場下雨水回收設施和地源熱泵的利用,讓校園成為了首批達到國家綠色三星建築標準的中學建築。“綠色”不僅是個技術指標,李虎和黃文菁也沒忘了在學校裏種地的承諾,將屋頂開辟為一個有機農場,提供了36塊實驗田,讓未來36個班的學生有機會親近土地。負責文化創意的張明月老師告訴我,覆土將近半米高的屋頂農田,也有吸收熱輻射的作用,讓頂層冬暖夏涼。今年9月招收的四個初中班,兩個高中班,已經試種了六塊地,小麥、油菜、蒜苗、香菜,秋天播種下去,勞技課上定期澆水施肥,油菜已經收過一次,當天大家都在食堂裏嚐到了自己種的菜。

誰的學校

帶我參觀校園的是初一(2)班的劉夢笛,她是這所新學校首批招收的180名學生之一。她告訴我,每個學生都有一份學校的導覽圖,所有的參觀講解也都由像她一樣的學生誌願者擔任,而她的媽媽,正巧也是今天的家長誌願者,為今天下午的大講堂活動提供後勤服務。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設計師、OPEN 建築事務所合夥人李虎(左)和黃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