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園如何成為教科書(2 / 3)

她帶我走到一份校園的鳥瞰圖前,告訴我中央樓群像一個“美”字,這種概念化的定義或許來自一種油然的自豪之情,盡管建築師並無意做此聯想。我們穿行在上層的教學空間之中,這裏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采光和通風充足的連貫走廊,自由開敞如河流,這在校園建築中是稀有甚至奢侈的。李虎介紹,在學校用地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傳統做法是中間設置走廊,兩側是教學樓和辦公樓。但是他們堅持采用單側廊道,就是希望讓孩子們能接觸外麵的空氣,一定要有南北通透的穿堂風。他們也曾在一些學校發問卷,做調研,發現學校的一大問題就是課間時間短,一下課老師和學生都在跑,要跑到上下一節課的地方,所以一個連通的走廊空間就特別重要。此外還有課間活動場地,雖然有400米跑道的操場,但在10分鍾內跑到操場去活動一圈再上來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學生都集中在走廊裏活動,尤其是在北京的霧霾天裏,一個利用率高的走廊是最實用的解決方案。走廊裏陳設著木工作品,乒乓球台,甚至還有一艘八人標準賽艇。劉夢笛告訴我,他們的手工課就在這裏上,上周還在這裏辦了一場踢毽子比賽。走廊裏不時閃現半圍合的“島嶼”,色彩鮮豔,在混凝土灰色空間中十分搶眼。李虎說,一開始他們想做成愛斯基摩人的冰屋狀,後來有次去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參觀,決定做成登月艙的樣子,裏麵可以開展小型討論,進行社團活動,舉辦小型音樂會……至於色彩,則是利用了地圖製作的四色定理,就是用四種顏色能在地圖上把各個國家區分開。他們選了純度比較高的綠、橙、藍、黃,兩對互補色,並在四層教學樓的每一層用了一種主導色,裏麵的“島嶼”和局部牆麵則用了該顏色的補色。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副校長黃春認為,校園設計帶給使用者更多可能性

寬大的走廊像是建築的根,其中延伸出若幹條莖,其中一條就通向劉夢笛所在的初一(2)班。特別的是,麵向廊道的這麵“牆”用了磨砂玻璃、局部透明玻璃,也可以采光。這是OPEN四中項目組的一位日本建築師專門回國調查日本中小學得來的經驗:兩麵采光,室內的光照會更均勻些,而如果隻有南向強烈的單測光,會影響學生視力。教室外的這個廊道裏還有櫃子和書架,可以放置雜物,張明月老師告訴我,這是從老四中延續而來的一個傳統。從老四中繼承的另一傳統是六角形教室,雖然隻是象征性地把北側牆麵的兩個夾角抹掉。李虎介紹,這樣一來也提供了正規與非正規授課的差別使用,老師可以在黑板前講,也可以讓學生們把椅子調90度,在教室的側麵講。房山校區副校長黃春告訴我,他就喜歡在教室側麵的走道上觀察學生,又不打擾到學生。仔細看教室裏麵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南麵的窗子開得很低,窗台很深,這是根據太陽高度角仔細測算過的,保證了不同季節的日照麵積和日照時長。李虎說,其實也是受了女兒學校每個班級裏養寵物的啟發,窗台上可以種花,養小動物。而他們在操場旁邊還設計了一個真正的動物園,隻不過現在還沒有動物。

連通上下兩層空間的樓梯保持了混凝土的樸素,但24個樓梯造型和開窗方式絕不雷同。李虎認為,樓梯正是創造生活戲劇的舞台,既然每天都要在這裏上上下下,為什麼不讓它有趣一些?從樓梯向下走是一些更靈活的活動空間,比如食堂、遊泳館、音樂教室、舞蹈教室。舞蹈教室裏正在進行一個初中班男生的健美操期末考試,學生們分組在鏡子前進行最後的排練,測試音樂和口令,氣氛有些緊張。準備考試的張正星老師告訴我,她的方法是教一套必選動作,然後前後各空出兩個八拍,每八個人分為一組,讓他們自己編排動作,以此鍛煉創意能力和團隊精神。舞蹈學院畢業的張正星說這個舞蹈教室比她上學時的還要好,環境太美了。大鏡子對麵是一整麵落地窗,午後的光線傾瀉進來,把木地板照得通透。落地窗外樹木繁茂,既提供了綠色景觀,又削減了光線的強度。張明月說,舞蹈教室外的這塊景觀庭院是分布在校園不同區域的六塊戶外空間之一,設計師根據地形設置了不同的植被和主題,有詩歌花園、室外劇場、竹園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把很多活動放在室外進行,比如中秋節賞月,家長沙龍,學生們早晚也會來這裏誦讀,頗有孔子“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林旁”的情境。

房山校區副校長黃春認為,校園設計本身帶給使用者更多可能性。他希望學校是一個舞台,學生是演員,沒有劇本的限定,想演什麼就演什麼。他曾經去上千所學校考察過,無一例外都是被分隔成一棟一棟樓、一間一間房子,而在這裏沒有屋子的概念,走哪兒都是連通的,門、窗戶、大走廊、戶外。所以學生剛來時覺得總是迷路,因為不是正南正北,四四方方,但是時間長了,新鮮的發現越來越多。比如玩與學、教學和活動的空間可反轉互換。這所學校裏的教室並不多,但所有的空間都可以作為教室,草坡上、台階上、走廊裏、樓梯上都可以上課。黃春並不讚成給戶外庭院空間事先命名,因為什麼名字都是對功能的一種限定,其實完全可以根據需要不斷變換。

黃春曾在四中本部擔任了12年的語文老師,他心目中的語文教育已經早就不是在課堂上死讀書了。他以語文教學為例,指出校園空間的創新對教育的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語文其實就是生活,第一件事是讀書。明年他會在每間教室後麵設立整棟書牆,讓大家養成分享圖書的習慣。這也和學校圖書館的想法一致,圖書館的外側書架都被設計成兩麵的,朝裏的一麵是學校的借閱圖書,朝外的一麵是學生自己從家裏帶來共享的書。圖書館也同時向家長開放,向社會開放,隻要辦個證就可以。最讓黃春感動的是看見有父母帶孩子三個人一起來這裏看書,甚至元旦放假期間還來。第二件事是行走。他們設置了人文遊學課程,鼓勵學生走出校門。不過對學生來說,大多數時間都是教室、食堂、宿舍的三點一線,關鍵是“線”有價值,不枯燥,所以在學校創造更豐富的流線和公共空間更為重要。第三件事就是生活。黃春眼裏的生活教育不僅是做飯、洗衣服這種實用技能,而是創造生活的快樂。農場種菜、養動物也不是為了收獲的結果,而是讓學生親近土地,親近動物,有生態意識。他說,現在不是怕學生貪玩,而是怕他貪,但又不會玩,所以他們在聖誕節組織師生聚會,新年在籃球館舉辦校園舞會,引導學生怎麼玩。

黃春告訴我,四中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以人育人”。他說,一個開放的、人性化的校園空間,也為學生、老師、家長提供了一個共同成長的地方,談不上誰教育誰。學生喜歡上這個地方,自然就會成為這兒的主人,這也是“學校成為教科書”的本意。已經有學生給學校管理提出意見了,比如把全部燈都打開太浪費電,為什麼不實驗用人力來發電,可以把跑步機上運動出來的能量轉化為電能。

被校園改變的

幾乎每個從北京四中本部走出來的學生,都有一份“六邊形教室”情結。這種特異的造型、劇場般的聲光效果,還有如蜂巢一樣的勤勉寓意,都是他們記憶裏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這一現在看來也是創新型的校園設計,就出自這次房山校區的競賽評審組長黃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