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園如何成為教科書(3 / 3)

那是1980年,當時給的“任務書”就是市政府的一張信紙,上麵蓋了個公章,上頭就一句話:北京四中是我國著名的學校,有幾十年的曆史,現在要改擴建,要求“建成20年不落後的學校”。黃彙心想,20年不落後是什麼樣?光有這張紙是不行的。黃彙跑到教育部找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看看發達國家學校什麼樣;再就是去拜訪四中每一個教研室的老師,問“20年後你們怎麼教書,你們希望怎麼教書”。

黃彙告訴我,那個獨特的六邊形教室,其實並不是單純出於造型的考慮,而是物理實驗的結果。她以前是做公共建築的,知道劇場裏的甲級座是最好的空間,甲級座是鍾形的,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把教室做成鍾形呢?她跑去清華的物理實驗室,跟那個熟悉的老師“走了後門”。實驗費付不起,電費還付得起,幹脆星期天自己來做實驗。她做了光學實驗和聲學實驗,發現最佳效果應該是五邊形。可是五邊形的形體在結構上鋼筋要放3層,太浪費,所以後來就改成了六邊形,空間上也好排布。她查閱資料獲取的一係列數據也派上了用場:學生端坐書寫時兩肘間寬度為66厘米以上,而課桌最大尺寸為60厘米,為防止影響學生發育,應采用單桌排列的形式布置課桌,教室麵積隨之加大;適當的視距為距黑板2米至8.5米,適當的視角為與黑板遠端邊線夾角不小於30度,因此最佳的課桌範圍為鍾形。順應自然的結果帶來了新穎而豐富的造型,走廊也因此獲得了每個教室門前的緩衝空間。但問題是,這種造型要采用當時新型的無梁樓蓋結構,意味著造價的增加。她決定把錢花在刀刃上:在所有將來不能改的地方要多花錢,比如結構;將來能改的地方盡量降低成本,比如破例采用了普通水泥地麵,又一個一個建材市場地去找最便宜的塗料,當時塗料的平均價格是3塊多,愣是讓她找到了1塊零4分的。更大的阻力來自管理部門,黃彙記得,當時她在方案論證會上與主管的教育局副局長辯論,兩人都激動得站了起來。局長問她:“萬一這麼做效果不好,你能承擔責任嗎?你賠嗎?”黃彙反駁:“你們教育改革改的是人,人要是改不好,你賠得起嗎?”辯論沒有結果,幹脆讓學校來定奪。當時的四中校長早有準備,在評審前兩天已經在全校老師中投過票了,一個中規中矩的方案,一個六邊形方案,結果90%以上的選票都投給了六邊形方案,這才一錘定音。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的學生食堂體現了社會性交往空間的設計思想

黃彙在校舍蓋好後去調查的時候,發現六邊形可以出現很多個角落空間,而即使是最鬧騰的孩子有時候也需要安靜的角落。另外學生有個特點,死板的東西不喜歡,這種有變化的空間他們才喜歡。老四中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創新,比如熱愛體育的黃彙堅持做了一個體育館,還有一個50米的標準遊泳館,為了節省維護費用,把泳池一半埋在地下,一半地上采光,這樣可以利用地熱的恒溫。因為當時其他學校都沒有這種設施,而且四中的場館標準又是按照國際比賽標準設計的,很多比賽都來這裏租用場地。黃彙還在國際資料上看到局域網的發展,因此施工期間就在圖書館裏麵埋了管線,想著當時用不著,說不定過幾年用得著,要“20年不落後”嘛。

多年後的一天,四中的老師突然給黃彙打電話,說要在學校對麵的一家飯館請她吃飯,還特別囑咐她:“穿好點!”問原因,也不說。黃彙以為是要她陪什麼重要人物,到了一看,也沒請別人。老師們說:“為什麼請你吃飯?因為今天是情人節。”黃彙樂了:“我跟你們誰是情人?”他們說:“你跟我們四中是情人。你還記得20年前設計四中時的那張‘任務書’嗎,上麵寫著‘20年不落後’,那就是我們的‘婚約’。如今20年到期了,證明了這一點。”怎麼證明的呢?原來是前幾天歐洲一個校長代表團來學校參觀,讚歎不已,說這個學校放在歐洲都是先進的。他們忽然想起來了,20年過去了,沒落後,所以要請吃飯。黃彙覺得這頓飯吃得特別開心。

設計四中給黃彙一個啟發,如果要做學校,一定要讓學生愛這個學校,這樣他們就會對自己有所要求。她後來去參觀台灣一所災後重建的學校時,這種體會更深。那曾是一所最差的學校,來的都是各學校不要的學生,甚至校長經常要去派出所處理學生的拘留問題。後來把另一所很好的學校的校長調來了,以前從來沒有學生考上過大學,他來了之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考上了大學,而且在這裏變好。用了什麼辦法?校長說這些經常犯案的學生都有很旺盛的精力,而且什麼不一般幹什麼,他就想辦法讓這些學生怎麼把精力釋放出來,又對自己有約束力。於是在學校裏建了幾個車間,讓男生去做木工,女生去做絹花。校長讓他們把作品展示出來,比如把圖書館裏原來的書架都替換下來,換成學生自己做的,因此裏麵每一個書架都不太一樣。校長辦公室裏的茶幾是男生做的,鋪的鏤空桌布是女生繡的,上麵擺的花盆和花也都是學生做的。然後這些學生就有一種成就感,希望學校不要把他開除,不要認為他是個壞孩子,就開始約束自己的行為了。所以黃彙去參觀四中房山校區,就特意問那些學生:你們喜歡這個學校嗎?在這兒開心嗎?學生們都說,可開心了!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說學校多好多好。黃彙覺得,這就說明設計成功了。

黃彙說,她做學校最快樂的還不是在四中,而是在“德外四小”,那也是最窮的學校。當時她正在忙四中的設計,有一天教育局的人來找她,說有一個“德外四小”非常不容易,請她去現場看看,給出點主意。她去的時候,是下雨之後的第三天,外麵地都幹透了,但是“德外四小”的整個院子裏頭還都汪著水,因為這個學校正好在周邊的地勢最低處,比周圍街麵還低90厘米,排水管根本排不出去。學生上課怎麼上呢?兩隻腳撐著在桌子棱上。學生們說,他們每天上學都在書包裏帶一塊布,進學校前脫了鞋,光腳蹚水進教室,進了教室坐在凳子上擦幹腳再上課,放學再蹚水出來,擦幹淨腳再穿鞋回家。地上好多天都不能幹,很慘。黃彙看了跟校長說,我把這個活接了吧,想出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她在校長辦公室坐著的時候,闖進來一個家長,穿著跨欄背心、短褲,趿拉著鞋,滿嘴髒話。原來她的孩子上課大聲嚷嚷,讓老師說了一頓,她就氣勢洶洶來示威了。後來黃彙想出一個辦法,水用什麼能攔住?既然學校地勢低窪,幹脆把它做成一個壩。一層在操場裏頭,二層比周邊胡同高一些,所有的學生都從胡同上台階進入二層教室,這樣下雨天水就進不來了,隻在操場積水,很快就能排出去。建好開學那天,校長邀請黃彙來看,她謝絕了。但其實她那天也偷偷在門外觀察,想看看學生什麼反應。她看到學生都興高采烈地進來,還有一個家長,在罵罵咧咧地訓孩子:你看看,你能進這樣的學校容易嗎?你要是敢不聽老師的話,就……雖然也是髒話連篇,但跟那天那個家長的態度完全兩樣了。黃彙特別感動,她想,原來房子變樣了以後,家長也會改變啊,一下子改變了兩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