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後,相應人員的養老金將從單一財政供款為主的渠道,變為單位和個人繳費、財政承擔養老保險基金的兜底責任的多渠道籌資,形成單位、個人、政府共擔的新機製,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如果以機關事業單位人員4000萬人為基數,按照單位繳納20%、個人繳納8%的比例來計算,2013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1474萬元,大致對應著機關事業單位和個人每年繳納養老金5765億元。
此次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改革,也是我國養老金體係整體改革的一部分。過去十多年來,我國養老金的頂層設計和改革進程並不順利,尤其是關於個人空賬的解決問題上,時至今日也沒有確定未來的路徑,而這直接關係到我國養老金體係的資金缺口問題。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推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結合的養老模式,但是那些在新型養老保險製度確立前的職工,並沒有個人賬戶積累,這些“老人”退休之後的養老金,政府並沒有承擔轉軌成本,事實上是挪用了後來繳費者的資金,這導致我國養老金出現大規模的個人賬戶空賬,人社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高達3.1萬億元。從2001年開始,我國開始嚐試在十多個省市推行做實個人賬戶的改革,個人賬戶資金不得再被挪用,改革最直接的後果之一就是一些試點省份出現了巨大的養老金缺口,隻能依賴財政補貼勉力維持。
在做實個人賬戶的改革推行十多年之後,是否會繼續大麵積推廣還是會就此終止,目前看來似乎又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及社會保障製度時,要求“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完善個人賬戶製度”,從過去的做實個人賬戶到完善個人賬戶,已經是一個頗為微妙的變化。前不久,財政部長樓繼偉公開表示,做實個人賬戶已經無法持續,名義個人賬戶是下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可選擇的模式。這意味著我國的養老金製度可能又將麵臨一次重大的路徑選擇。
除了養老金的資金缺口壓力,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是另外一大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我國養老金的三大組成部分——基本養老保險、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後兩者的投資範圍比較寬廣,包括債券、股市和實業等,投資方式相對靈活,因此在保值增值上獲得了不錯的收益,而基本養老保險作為規模最大的養老保險,出於安全的考慮,按照規定隻能存入財政專戶,存在銀行和購買部分國債,所以收益率極低,如果能夠拓寬投資渠道,無疑也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養老金的資金缺口壓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和監督,推進基金市場化、多元化投資運營”。最近中國股市迎來難得的牛市行情,不知道是否會成為基本養老保險入市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