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衛星館:難以拒絕的誘惑?
文化
作者:鍾和晏
古根海姆基金會公布的國際設計競賽兩個入圍方案
最近,紐約古根海姆基金會公布了6個最終入圍方案,由11名評審團成員從這1715個提交中選出。意料之外的是,入圍的建築師都非常年輕,幾乎寂寂無名,有的隻有不到7年的從業經驗。他們是英國的Asif Khan、蘇黎世的AGPS、巴黎的Moreau Kusunoki、馬德裏的SMAR、斯圖加特的Haas Cook Zemmrichof,而紐約的那家入圍事務所把自己命名為“山寨建築產業激勵主義”。
從公布的不署名設計效果圖看,它們顯然不是那種吸引眼球的標誌性建築,多少考慮到與城市周邊的關係,包括重新利用現有的交通樞紐、以人行天橋通向公園與濱海長廊等。但是,從一個透明的雕塑形長方體到張開的鯨嘴,從白色的當代穀倉到一組修長花哨的樓環,這些方案難免給人魚龍混雜的印象,要從中挑選出一個獲勝者,也是對評委的嚴峻考驗。
2011年,芬蘭文化基金會及瑞典文化基金會向紐約古根海姆基金會支付250萬美元,進行建造一個赫爾辛基古根海姆衛星館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建議,新藝術館建造在城市南部海港政府所有的土地上,估計每年能夠帶來500萬人次的遊客。
赫爾辛基市政府無法抗拒“古根海姆”這一世界上最強勢的藝術館品牌,顯然是受畢爾巴鄂效應的激勵。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從1997年開幕以後,第一個五年就為西班牙巴斯克地區貢獻了超過10億美元的產值以及超過1.9億美元的地方稅收。如今,由藝術館產生的年收入約3億美元,平均每年吸引超過100萬遊客。
到目前為止,阿布紮比古根海姆是古根海姆世界版圖上的第五家藝術館,原定2012年開幕,現在仍在建造中,而且一直存在爭議,它的反對者包括100名藝術家。不過,按照紐約古根海姆基金會現任總監理查德·阿姆斯特朗的說法,這樣的擴張是一個“美的民主化”過程。
古根海姆的成功故事始於19世紀中期,出生於瑞士的梅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im)從在費城賣鞋油和咖啡,轉向投資科羅拉多州的萊德維爾礦山。到1910年,古根海姆兄弟幾乎控製了世界上一半的銀、銅和鋁的供應。
理查德·阿姆斯特朗之前,出生於1946年的托馬斯·克倫斯(Thomas Krens)擔任紐約古根海姆基金會總監,現在他是基金會國際事務的高級顧問。克倫斯是一個身材高大、舉止傲慢的爭議人物,擁有美國威廉姆斯學院政治學學位和耶魯大學MBA學位,古根海姆的全球擴張正是發生在他近20年的任期內。
1988年,克倫斯上任總監職位的時候,麵臨的是古根海姆緊巴巴的預算、需要翻新的建築和缺乏興趣的捐助者。到20世紀90年代,不僅僅古根海姆,藝術館進入迅速擴張時期,克倫斯處於這一上升運動的前沿,成為由藝術館、讚助企業、慈善基金會、藝術公眾營銷所構成世界中的高調人物。
他奉行激進政策,通過債券融資進行舊館改造和新館建設,像麥當勞一般向世界各地出售特許權建衛星館。他把博物館的捐贈基金從2000萬美元增加到1.18億美元,古根海姆在全球獲得穩定的250萬參觀人次,紐約藝術館的參觀人數增加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