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羅佩中國藏品捐贈記(3 / 3)

高羅佩就這樣抱著他的鬆風琴,加入了陪都重慶最嚴格的一個琴社:天風琴社。天風琴社據最新考證成立於1945年2月25日,以當時重慶著名琴人和實業家楊少五家為據點,社長為來自浙江的古琴大師徐元白,地點位於當時的南紀門鳳凰台1號“清白家風”宅。但天風社的成員到底有誰未有定論,從不同的照片上,我們分別可以看出,除了楊少五、高羅佩、畢鏗、徐元白、徐元鏡等琴家,還包括馮玉祥、於右任等政治、文化名人。這個團體除了讓他享受古琴帶來的中國式浪漫之外,也幫助他完成了與高層人物的社交。高羅佩還親自組織過為抗日捐款的演奏活動。陳之邁對此這樣評價道:“他的音樂成了他的外交活動的一部分。”

狄公計劃

在這次捐贈中,重慶三峽博物館最特殊的收獲就是得到了一大批《狄公案》不同年代、不同語言的版本,以及與此書相關的高羅佩親手為初版繪製印刷的插圖。

狄仁傑是高羅佩收藏的18世紀出版的《武則天四大奇案》的主人公。高羅佩發現中國在如此久遠的年代就有了自己的偵探小說傳統,於1949年翻譯出版了這部清代小說,而後就決定續寫狄仁傑故事。從1957到1968年共完成出版了24本。在高羅佩去世之後,無數狄公迷不忍心讓這位神探消失而接力創作,其中最有成果的是法國人弗裏德裏克·勒諾芒(Frédéric Lenormand),他續寫了15部法文續集。狄公案向世界廣泛傳播了中國文化,其影響力遠勝任何一本漢學著作,許多後來跟中國深深結緣的西方人,都在啟蒙求學階段就閱讀過這套偵探小說。其影響力卓越的原因可以從高羅佩自傳的闡釋中找到:“我發現人們對中國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很缺乏理解,缺乏得令人吃驚。我覺得,我的狄公小說也能促使這個問題受到廣泛注意。因此我一直竭盡全力把這些小說,直到最小的細節,寫得盡可能逼真。”

由於內心巨大活力和對“驚險”的戲劇性的渴求,高羅佩曾經在一個文學討論會上反駁那些認為偵探驚險小說不是文學的人:“每個作家都依賴自己小說裏的‘陰謀’情節,因此小說裏都有驚險小說的成分。”

這種活力留在了高氏家族的基因中,他們與中國的關係今天還在進行中,其最直接的執行者是高羅佩的外孫女,也就是他唯一的女兒寶琳的後人高若蘭(Marie-Anne Souloumiac)。高若蘭於2005年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 College)修習視覺人類學的時候,做了一個關於她的祖母,也就是高羅佩之妻水世芳的錄像作品。通過做外祖母的紀錄片,高若蘭大量回顧了外祖父的檔案數據,她由此而決定了自己下一步人生的落腳點。

高若蘭的性格中深深承襲了高羅佩那種對知識、“有趣”和冒險的追求。她來到中國,首先定居杭州,在浙江大學學習中文,然後到了上海,在荷蘭領事館工作的同時,推行她和一個高羅佩的“粉絲”維爾伯特·克拉葛藤(Wilbert Kragten)創建的文化計劃:狄公計劃(Project of Judge Dee)。“狄公計劃”的目的是把狄仁傑這個形象,作為介紹他身後蘊藏的大量中國文化信息的門檻,進一步鼓勵對高羅佩的文化研究和漢學成果的深入探索,並且把這些成果運用到當代中國的創造性工作中,比如教育、寫作、電影、設計以及藝術中。具體主題全部從《狄公案》書中存在的事物引發,包括狄藝術(卷冊、繪畫、書房、刻章),狄文學(偵探文學、詩歌、故事)……2014年,他們分別在北京和重慶舉行了兩次“我是狄公”兒童工作坊。

高若蘭最認同她祖父的事情是,他在寫狄公的時候覺得開心。她請求一定給她寫下一個孔子的說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為這正是她祖父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