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伊姆給權力下了一個定義:“權力是指揮或阻止其他團體或個人當前或未來行動的能力。換句話說,權力是我們讓他人做他們本來不會做的事情的能力。”從社會產生的那天起,權力就是人類行為的焦點,推動著競爭。亞裏士多德認為,權力、財富和友誼是構成幸福的三要素。17世紀,霍布斯在他關於人類本性和社會的經典論著《利維坦》中指出,人類第一共通的欲望就是貪權,得一更求其二,死而後已。兩個半世紀後的1885年,尼采借紮拉圖斯特拉之口說:“在我看到有生命者的地方,我就發現有追求權力的意誌。”權力的一個特點是,沒有誰的權力是固定而且可以量化的,因為在現實中,權力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權力的運用需要雙方或多方的互動或交流。

從納伊姆的論述來看,“權力的終結”這個書名並不準確,應該叫傳統權力或者超級權力的終結。權力不是終結了,而是分散了。權力描述的是地位的相對關係,一個拿著斧子的人比一個沒有武器的人更強大,當後者得到一把槍,權力並沒有毀滅,而是被重新分配了。

納伊姆分析了造成權力衰退的因素。他認為這其中互聯網的影響並非僅有的重要因素。“要理解權力壁壘為何會出現漏洞,我們需要觀察更深層次的變革,權力麵臨的最大挑戰來自生活的基礎發生的變化:數量革命、遷移革命和心態革命(more、mobility和mentality)。”自1950年以來,全球GDP增長了5倍,人均收入增長了3.5倍,當人們的營養水平、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更高,更見多識廣,很多曾經把權力嚴密保護起來的要素就不再有效了。人口數量越多,壽命越長,就越難對他們嚴加管理和控製。布熱津斯基說:“在當今世界殺掉100萬人要比控製他們容易得多。”遷移革命指人口的遷移,聯合國估計,全球共有2.14億移民。“權力需要被禁錮的受眾,當人們沒有其他出路,接受眼前的權力機構是唯一的選擇。當邊界不再嚴密,人口流動性增強,維護統治地位的難度就加大了。”人口變化、民主和繁榮的擴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等又導致人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導致了人們對權威的懷疑和不信任,任何形式的權力分配在人們眼中都不再理所應當。

在全書的大部分地方,納伊姆都在讚頌權力的衰退:在政治領域,權力的衰退破壞了獨裁統治體製;在商業領域,它限製了商業壟斷,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如今默默無聞的小公司也能同家喻戶曉的大品牌爭奪市場份額。但權力的衰退也是催生犯罪分子、恐怖分子以及其他破壞性的力量之一。權力的衰退為蠱惑人心的挑戰者提供了沃土,他們充分利用對當權者的失望及諾言的改變,充分利用表演者、聲音及提議的擴散造成的喧囂。

“權力過度集中會導致暴政,當權力徹底分散、擴散和衰退時,又會發生什麼呢?哲學家們已經知道答案,那就是混亂和無政府狀態。”霍布斯預言,權力的衰退會導致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當每個行為體都有足夠的權力阻礙其他行為體的行動,卻都無力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行為體不是無法做出決策,就是決策太遲或無效。為了防止權力的衰退造成的危害,納伊姆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首先要摒棄“電梯思維”,電梯思維是指人們著迷於誰在上升、誰在下降,而如今抵達最高處的人不會在那裏久留,在這樣一個世界,誰在上升、誰在下降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