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環保為天職(1 / 2)

以環保為天職

精彩人生

作者:嚴槿 鄧麗雲

譚天放先生是一位資深之建築師,在某種意義說,亦是一位致力於環保的“自然之子”。他在香港建築史上有著炫麗奪目的一筆,香港的中環廣場是他所參與的代表作之一,其它參與之項目亦先後贏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建築設計銀獎、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北京長城盃等諸多榮譽。如今,最令他醉心的工作莫過於,在建築業推崇環保概念的竹製品。他認為健康環保的竹材正急切地被需要,一場全新的“竹材運動”必定會來臨。他樂此不疲地為推動竹材工業化、產業化而努力著!

【譚天放先生,香港工業總會竹業委員會主席、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綠教委員會主席、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大學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註冊建築師、香港建築師學會2008-2013理事、香港大學建築係學士、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香港建築學會資深會員、香港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會員、深圳市註冊建築師協會會員、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中華廠商會聯合會第三十六至三十八屆會董,參與之項目曾多次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建築設計銀獎、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北京十大建築獎、北京魯班獎及北京長城盃等。】

竹材運動,開創新時代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東坡筆下的竹為高雅之物。竹,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清代畫家鄭板橋更有“專畫蘭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竹在人們的精神層麵上佔據著獨特的地位。古人愛竹,愛它之高風亮節,愛它之筆直屹立。

譚天放先生特別愛竹,走進他的辦公室,大到桌椅小到電腦的鼠標鍵盤,都是竹製品,宛如一個小型的竹製品展覽館,連空氣中都彌漫著竹子的香氣。談及他為何如此鍾愛於竹,或許有著千百種理由吧,但環保是最重要的了。竹之文化曆經千百年的歲月洗禮,經人類智慧的開發,不但在人的精神層麵上影響著我們,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伴隨科技的進步,竹材的迅速發展,突破了原來隻局限於製作竹棚、家具及工藝品的現狀,更是以建材、紙張,甚至衣料的形象出現,改變了以往的曆史,進一步彰顯出其重要的經濟價值。但是,鑒於竹材以往給予人們“窮人木材”的陳舊觀念,其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

走在經濟前沿的香港,先行一步發現了竹材的商機。2009年,香港工業總會成立“竹材產品工作小組”,並與國際竹藤組織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同努力促進竹藤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創新和商品化。2010年,該“小組”易名為“竹業委員會”,致力推動竹材於各行業的使用,由資深建築師、譚天放先生擔任竹業委員會主席。

在過去,工業革命時代的經濟以犧牲自然環境而獲得利潤,使得而我們賴以身存的環境卻每況愈下,在譚天放先生心中,時空是父親,地球是母親,人類卻一直在做傷害母親的事情,這於天理都是不容的。

譚天放先生十分心痛,“我們要感謝以前的工業家的無知,才懂得了今天的環保。”在深入了解到竹材環保的特性之後,他大呼,從環保角度來看,竹材不正是一項十分理想的木材替代物嗎?

譚天放先生指出,“研究顯示,竹子釋放的氧氣與吸碳指數相對可達普通樹木釋放的氧氣量的3倍,對淨化空氣起著關鍵作用;竹子能調節泥土中二氧化碳含量,如廣植竹林,可減輕過度伐木所帶來的土壤侵蝕等不良影響;同時,竹子生長速度非常快,5年可成材,比其它樹木至少快了10至20年。”

另外一方麵,“竹材的前景十分可觀,除了編織以外,它也是造紙、製纖維板和醋酸纖維、硝化纖維的重要原料;竹纖維幼細白皙,現有技術已可與棉、麻、絲混紡成各種服裝麵料;竹炭表麵硬度高於木炭,可用於冶煉工業和製取活性炭。特別是,竹質人造板,材質細密,不易開裂變形,其抗壓、抗拉性能均在常用木材之上,在歐美受到了市民的喜愛……”種種無窮的潛力,堅定了譚天放先生的信心。他預測,竹材業未來的發展將會是一場“竹材運動”。

推動竹材產業化、工業化

一個新興產業的崛起,理所當然要曆經艱辛萬苦,就如同春筍一樣,必定要有頑強的生命力,突破土壤的阻撓,衝出地麵,傲然於天地之間。作為“竹材運動”的動力來源,毫無疑問,譚天放先生擔任主席的香港工業總會竹業委員會。“先做配角,慢慢做主角,要看我們開發的進度。”他們步步為營,展開一段緊張的推動工作。

2010年5月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行期間,為擴大竹材在內地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竹業委員會”與“國際竹藤組織”(INBAR)合辦的“國際竹藤產品點子競賽”獲得圓滿成功。“此次活動,旨在宣揚竹藤在提升生活素質可扮演的重要角色,促進世界各地城市綠色化的實踐。”隨後,在由國際竹藤組織舉行的“國際竹藤大會”上,譚天放先生應邀出席,參與“全球市場創新項目第二期:全球設計與技術交流”環節的專題討論,探討了如何保護竹藤產品設計者和技術擁有者的知識產權,以及為竹材生產商、設計師和工程師等提供知識共享的平台。“類似的活動,使得香港在竹材開發方麵,更得心應手。”同年7月及12月,竹業委員會又組織考察團,分別前往湖南省、四川省、重慶市,走訪多個竹材種植基地,了解相關情況,尋找交流合作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