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話中藏鋒(2 / 2)

皇帝至今也不在太和殿批奏章,而喜好在養心殿,也有其中的原因。

當時皇帝尚且年少,對那場變故仍然記憶猶新,也記得每逢清明年關,先帝總要默默拜祭的到底是哪幾個叔叔,見識過那樣的地獄,到如今,如何願意讓自己的後代再蹈覆轍?

“此言有理。”

皇帝沉吟片刻,抬起頭嚴肅地看向那中書舍人,“你叫什麼名字?”

“回稟陛下,臣之姓名,前陸後嘉。”

“原來是永嘉之子。”皇帝一聽名字就想起來,這名叫陸嘉的少年,正是當年宮門之變,其中一位的胞妹,曾經的永嘉公主之子。想起他的身世,皇帝難免唏噓了一番。

陸家原先也算是百年基業,隻可惜在宮門之變前夕,就一朝傾覆,毀於一旦。風雲變動,當時永嘉的駙馬,也是陸家的陸琛終究選擇了休妻、出京、自刎。陸琛倒像是毫無掛礙地走了,永嘉卻仍困在那座宮城之中,再也出不去了。

徒留下陸嘉與已經因為兄長罪名牽連,除去了公主封號的永嘉相依為命。

朝代更迭,政權變換,向來最是令人痛心。

說是天家無情,最是無情者,卻是權力這個吞噬人心的怪物。

皇帝一念閃過,歎息一聲“罷了”,便就此打消了將老大扔進軍中的想法。

“你很好。”皇帝向陸嘉點點頭,轉頭向顧淩風道:“你先出去吧,記得處理額上的上。陸嘉,替朕送大皇子。”後一句話卻是對陸嘉說的。

顧淩風說不上是慶幸還是傷心,總歸體會著他不大會有的複雜想法,顧淩風乖乖和陸嘉出了門,卻是一路鬱鬱寡歡,想著自己不僅沒能讓三弟解除禁足,自己還丟掉了差點到手的軍隊,一時也不想和陸嘉說話。

陸嘉瞧了瞧顧淩風,微笑著搖搖頭,隻落後顧淩風半步,在後麵不緊不慢地跟上顧淩風的步伐。

直到將顧淩風送到快出養心殿的位置,陸嘉才停下來,靜靜注視著顧淩風。

“大皇子殿下是否很不甘心?若非在下插話,殿下定然已經能著人寫一百首從軍行咯?”

“本來就是。”顧淩風偏過頭去,不想與陸嘉說話。

“殿下,你應當感謝在下救了殿下一命才是。”陸嘉微微搖頭,雖然早知道顧淩風駑鈍,卻沒想到連如此簡單的局也未曾看透。

自前朝起,世家子弟便高踞朝堂之上,甚少有不曾入仕的,畢竟世家底蘊,即使資質駑鈍,六歲方才開蒙的,舉科舉一道,便是不論世家百年積攢下的人脈,也遠非尋常白丁可比。

至於本朝,太祖雖弓馬定天下,入主金陵,仍免不了借了世家一份力,是以至今,仍有不少世家仍然如同常青樹一般,穩穩屹立於朝堂之上。

隻是改朝換代,權力更迭,又哪有人人都拍手叫好,沒有半個人利益受損的?

昔日的吳郡沈家是此中的犧牲品,開陽陸家又何嚐不是。

百年基業,延綿數朝的光輝,便就此湮沒無蹤。

陸嘉雖身負皇室血脈,吃穿住行一概不愁,但以他世家之傲,又如何能忍家道中落、百年爵祿就此傾覆?故而早早地便隱姓埋名,借北上遊曆之機,和鎮北王搭上了線。他自認早早綁在這艘不知是否牢靠的船上確非明智之舉,但眼下的陸嘉,卻早已沒有了選擇的權力,更罔論立場。

因此,在見到唯一可予扶持的對象如此不堪,哪怕是陸嘉,心中也難免多了一些憂慮與些許的算計。

隻盼望七小姐能勘破此局,哪怕是一絲出路,便也足矣。

陸嘉回頭看了一眼坤寧宮的方向,心中暗自歎了一口氣,正了正衣冠,再度變回那位沉默寡言,卻淡泊風雅的中書舍人、當世名士。

坤寧,原出《道德經》,其言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