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為了是否入京合乎禮儀一事,便已經吵遍了大半個朝廷,與禮相關的書籍經典,都快被朝中大人們翻了個遍,這個時候,想必朝中最敏感的字眼,便是禮字了。”
秋少常娓娓道來,衍之聽得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已然快隔著桌子貼到秋少常身上。若是平時,秋少常早就紅著臉跳起來了,但他如今深陷思索之中,竟然未曾察覺二人之間尷尬的姿勢,隻是自顧自地分析著局勢。
“大殿下和三殿下在宮中居住,無名無分,既沒有封王,又並非太子,亦無雍王那般以孝為名的緣由,昔日朝臣們不敢提,隻是因儲位未定,但如今幾位皇子均長,若儲位還是未定,不僅於理不合,鎮北王之事就擺在眼前,藩王之禍能有多大的能耐,朝中諸公也不會不掂量掂量。此時拿這件事出來說事,是最合適不過的。”
秋少常一錘定音,衍之振聾發聵,隻覺醍醐灌頂,好些事情一下子便在心中過了明路,漸漸亮堂起來。
雖說這一番話之中,秋少常的想法還甚是青澀,但思路卻並沒有問題。的確,若是要讓顧默成和顧淩天互相攻訐,自然這個理由最是恰當,何況因顧儒林的事,衍之雖然口上說暫時不和顧淩天計較,但衍之可是一個小心眼,記仇得緊,看見顧淩天這麼春風得意,又怎麼甘心?別說這件事牽連甚廣,好好謀劃定能將大半個朝廷都拉下水,就算是隻能給顧淩天添堵,衍之也願意去謀劃一番。
隻是怎麼向顧默成諫言,還要好生思量一番才好。
衍之思前想後,雖說大致已經在心中有了一條脈絡,但細節卻還是並不算清晰,便問道:“這……計謀倒是可行,隻是我們人微言輕,又不能借助秋大人之力,要如何將這件事擺上朝堂呢?”
“這個麼……”秋少常思索片刻,他是世家子,耳濡目染的手段,若要將事情揭發出來,自然有幾十種方法不必自己動手也能達到目的,隻是至陽殿如今底蘊並不豐厚,又不能予人口實,若要達到,手段便局限了許多,隻是就算如此,秋少常也很快想出了好幾個方法,便自信道:“法子倒是有許多。一個麼,便是讓言官上疏,聽聞殿下外祖如今正是禦史中丞,有這層關係,便是不用殿下親自出麵,狐假虎威,但凡露出些口風,自有便有人聞風而來,替殿下分憂了。”
衍之看了說得輕描淡寫的秋少常一眼,心道世家長大的子弟果然不同,轉念一想,金陵之中世家子弟也不知有多少,個個都是家中耳濡目染,起點便高了其他人不少,何況常見朝中手段,也並不覺得有何不妥,攻訐政敵,打擊異己,仿佛已經成了他們血液之中天生的本能。
想到這一層,衍之心中便輕輕歎了一口氣,隻是秋少常所說,確實有些道理,衍之便點了點頭,問道:“這是其一,還有呢?”
秋少常沉吟片刻,道:“按說我今年秋試,本不該置喙秋試之事,隻是……若是能以‘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為題,便已經足矣。”
說罷,秋少常若有所思地看了看衍之,衍之卻根本沒有聽懂秋少常言外之意,隻是迷茫地看了秋少常一眼,她前世讀書也算多,但又怎麼比得上秋少常六歲開蒙,自小熟讀四書五經,能將聖人經典倒背如流,秋少常隨口一題,衍之自然聽不明白,秋少常隻好說得更明白了些:“這是出自《公羊傳》之題,言恒公即位之事,明否?”
衍之這才恍然大悟。
說得更明白些,這句話之後,有一句現代人耳熟能詳的話,叫做“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正是嫡賢之爭的起點,秋少常說以這個典故為題,換做另一個飽讀詩書之士,隻消一瞧,便能知道在說什麼。何況這一題,乍看是在說皇室正統,聯係時事,也算不上突兀,若是有有心人往嫡庶上靠一靠,那其中的含義麼……那可就夠朝堂上鬧個半年啦,顧淩天不焦頭爛額才怪呢。
一想到這一層,衍之心中便霍然開朗,要怎麼勸說顧默成和沈濂,也全然在心中有了底,當即便對秋少常千恩萬謝了許久,謝得秋少常滿臉通紅,連連擺手,心中卻因替衍之分了憂,而開心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