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趕赴安邑(1 / 2)

關於前文之中提到的“徐家男女老幼,青壯仆從總計四千多人,良田十數萬畝“這一問題,關於其中的概念,比如一個人能耕種多少地,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在這裏解釋說明一下。同時也算是一個本文關於農業方麵的設定。

荀悅在《前漢紀·文帝二年》載有晁錯複說上之言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一百畝產粟三百石,畝產粟3石。漢代的小畝比戰國時期的周畝略小,合今市畝0.228畝,折合今量就是畝產粟281市斤,高於戰國後期的247市斤。一戶五人,有兩名男丁耕作的勞動力,去耕耘一百畝地,可得到三百石,在三百多年後的東漢末年可能會更多。

鑒於以上所說的在西漢時期兩個個成年勞動力可以耕作一百漢畝地,也就是現在的不到23畝地。到了三百多年後的東漢末年,生產力有所提高改善,所以耕作的效率也會略微有所提升。筆者在以後的敘述中設定一個成年勞動力可以耕作15畝地,畝產5石,每石60斤,畝產也就是300斤,可收獲可以獲得4,500市斤的糧食。前文以及後文都將使用現代的畝作為單位。

也就是說徐家有十萬畝地,,四千多人,全部種植糧食的有六到七萬多畝地,還有一些作為養殖牲畜,種植菜蔬等。

東漢末,經常會出現有地的找不到人種,沒有土地的想種地也沒有地種(當然天朝數社會也會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房子,有房子的人房子裏沒人住,沒有房子的人想住也住不到,嗬嗬)。

六萬多畝地年可以收30萬石,除去四千多人每年消耗(假設每個人每天吃兩斤糧食,一個月就是一石,一年就是12石,四千人一年就要消耗近五萬石糧食),以及各種稅費開支如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力稅)等(這裏就不一一說明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一下),徐家每年也可有餘糧六到七萬石左右,從徐家抄出的三十萬石的糧食也可以說是徐家好多年的積累了。

諸事安排篤定,明日一早即刻出發。

眾將散時,董守業將自己招攬之意,施向張既,說道“德容兄,我知你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所以想將你留在身邊,早晚請益。不知你是否願意?”

張既心想自己在蒲阪縣基本上沒有了立足之地,剩下的世家大族不敢找董守業的麻煩,肯定敢找自己的麻煩,要是留在蒲阪縣,恐怕將來死無葬身之地,又見董白自己頗好,也算是推心置腹,何況天下亂局已現,將來戰事不斷,天下又有何處是自己安身之地,不如選一明主投之,展現自己一身的報負。

眼前的這位公子年紀雖輕,舉止之間卻有大家風範,領兵縱橫、指揮若定。加之軍紀良好對百姓秋毫無犯,而且愛惜百姓,隻怕將來成就不可限量。

想到這裏,便下定決心,跪下施禮到:“主公在上,張既願效犬馬之勞。主公不以臣下出身微末,既感激不盡。從此盡忠職守,無有二心!”

董守業心中一喜,趕快上前扶起,道:“德容大才,我已洞悉,我得德容,猶勝千軍萬馬。”

張既口中連稱不敢,

董守業又對張既說道:“不知德容家小尚在何方,是否需要安置,是否願意現在就隨軍開拔。”

張既回答道:“回稟主公前段時間白波賊複起之時,卑下已經將家小送回老家馮翊郡高陵縣了,所以無需擔心家小問題。隨時都可以隨大軍出發。”

董守業聽完之後道:“那德容今晚就準備一下,明日隨大軍出發,但這蒲阪縣令,不知德容可有接替的人選?”

張既答道:“本縣的功曹,敦煌人周生列其才遠勝與我,可以擔當大任。足以接替我。”

董守業一聽這個周生列在自己的腦海裏一點兒都被沒有印象,估計也就是個才華一般的人所以也沒有放在欣賞,按著張既的意思讓這個周生列擔任這蒲阪縣令。主從二人又寒暄了一陣,各自散去。

董守業內心狂喜不已啊,終於收到第一個小弟了,而且還是三國期間鼎鼎有名的張既張德容,這人曾經官至一州牧守,先後做過雍州刺史和涼州刺史。治政治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曹魏安定西北邊陲的重要人物。

現在張既已經三十歲左右,已經做了好幾年的蒲阪縣令,有相當的地方治理經驗。對將來董守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將來少不了讓他主政一方,安定一隅。

董守業仍令張既率領徐家的降兵,作為大軍的後勤與輔助,主要負責糧草後勤等事務。並讓他多想營中將校請教治兵練兵經驗,盡快整合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