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半渡而擊(1 / 2)

董守業領著一幹人馬,日夜兼程,趕至猗氏縣東側,然後在此地宿營,駐馬休息,之所以沒有進城休息,而選擇在野外潛伏,主要是考慮到此地已經離白波賊越來越近了,猗氏縣人口不少,肯定是人多嘴雜,萬一走漏消息,與軍不利、畢竟行軍打仗有時候還是需要做到出其不意才能克敵製勝。

紮完簡易營寨之後,又放出細作哨探,將流星騎放到50裏左右的範圍,及時的探聽與傳送消息。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以後,董守業召集一眾將校,商討接下來的進軍方略。

起初,董守業手下的一眾將校也都以為自己的主將是個毛頭小夥子,是個生瓜蛋子,但是隨著董守業整治軍紀,輕鬆攻滅徐家,以及一路上的安營紮寨,細作與探馬的處理,以及各種指揮調度,漸漸的董守業的權威漸漸確立,眾將也開始對他漸漸信服,不敢小視,要是董守業再能領著他們獲得幾場勝利,那麼完全收服或者控製這些人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董守業見一眾將校都已經來到中軍主帳,便示意軍議開始。

董守業見眾人已經落座並且安靜下來,於是出聲說道:“諸位,我軍現在已經到達猗氏縣,接下來該如何行軍,諸位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這時李傕出聲說道:“我軍此行主要是為了支援牛輔將軍,當務之急是盡快與牛輔將軍取得聯係,然後在確定下一步的行軍方略。”

董守業點頭稱是,現在的情況肯定是要與城內守軍取得聯係的,若是與城內的守軍沒有配合,就憑目前手裏這一萬多人馬,要想戰勝白波軍的十萬賊眾,那也太困難了,況且自己不是軍事白癡,自然不會自恃其能而放著三萬左右的友軍不用。要是像自己久經沙場還能有點信心能夠創造奇跡,可是現在自己也算是初出茅廬,信心不夠強大啊!

張遼這時候也出聲說道:“我軍不如加快速度,趕至安邑,卻不進城,然後在安邑城外不遠處立下營寨,然後與城內的大軍結成犄角之勢,相互支援,相互扶持,堅守相持之下,白波賊必然是糧草不足。待其糧盡撤退之時,我軍再出軍追擊,必將大獲全勝。”

這張遼果真是大將之才,此法最是穩妥,一刀切中要害,畢竟向白波軍這樣的隊伍,沒有固定的後方基地,沒有固定的糧草來源,隻能靠搶掠,最大的對手永遠都是糧草問題。

但是這個方法耗時較長,董守業雖然知道是好計策,卻是沒辦法使用,畢竟張遼不是神,無法知道不久的將來形式將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

董守業心裏卻是清楚,現在已經是十一月中旬末了,在來年的正月也就是190年的正月,關東諸侯就要開始群雄討董了,自己必須要在群雄討董之前,平定河東的白波賊,結束戰事,安定河東,鞏固洛陽的北側,支持自己的便宜老子董卓,讓董卓沒有後顧之憂,全力與關東諸侯爭鬥。否則,要是自己的便宜老子敗於關東諸侯之手,那自己與自己的便宜老子都將死無葬身之地。雖然大多史料都記載此次關東諸侯將無功而返,但是戰場千變萬化,誰又能完全掌握呢?況且自己作為穿越之人,誰知道會不會造成蝴蝶效應,讓整個曆史從現在就開始麵目全非呢?

想到這裏董守業說道:“如今牛輔將軍初嚐敗績。士氣低迷,若是不能及時救援恐怕牛輔將軍也不能堅守。唯今之計,必須得有一場勝利,來振奮軍心。張司馬的計策雖然是上佳,基本上可以說是萬無一失,但是自我父安定洛陽之後,關東諸侯多有不服,若戰事持久,不能盡快取勝,我擔心關東諸侯必起異心,到時群雄並起,恐怕會天下大亂。”

下麵的諸位將校,聽董守業把此役說得如此事關重大,當下也不敢隨意出聲。

這時張既見大營中無人敢出聲獻策,於是起身說道:“公子,是否想過能否分兵出擊,先遣一小部分人馬與安邑城中的牛輔將軍取得聯係,保證消息的暢通,令另遣大部分人馬,收複已經被白波賊攻下的聞喜等縣,攻敵必救,攻下聞喜等縣之後,立刻燒了白波賊的糧草,敵軍必將來救,然後繞過敵軍,抄小路快速趕回安邑與牛輔將軍會和,此時白波賊軍畢竟糧草不濟,再與牛輔將軍合兵一起與白波賊軍決戰,則必能大獲全勝,畢其功於一役。”

聽到張既的話,董守業眼前一亮,又不由得想起我朝太祖皇帝的用兵風格,圍點打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