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韓馥寫了一封信給袁紹,肯定了袁紹為國起兵的正義行為,撤出防衛袁紹的軍馬,放任袁紹離開渤海,參加酸棗諸侯會盟。
卻說袁紹見到曹操檄文一發,終於有了正當理由,可以大展身手了。這個時候,袁紹的勢力可比曹操強多了,根正苗紅,朝廷欽命,正兒八經的渤海太守,曹操還是逃犯一個。袁紹麾下允文允武,能人輩出,慕其名聲,蟻附相投者不計其數。
袁紹此人善於沽名釣譽,能禮賢下士,善養士卒。本是司空袁逢的庶出長子,後袁逢的哥哥袁成早逝,袁逢便將袁紹過繼給袁紹的伯父袁成。生的是英俊威武,一表人才,深得袁逢和袁逢、袁隗喜愛。憑借家裏的強大關係,年少為郎。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爾後母親逝世,為其母親守喪,尤為父親補喪,前後累計六年,孝順之舉天下聞名。漢朝重孝,守喪之舉給袁紹帶來了天大的好名聲。後來朝廷多次征召袁紹為官,都被其拒絕,一直隱居在洛陽二十多年。也還是那句話嗎,袁紹的關係底子太硬,要是一般人老是不鳥朝廷,早就被找理由弄死了。
袁紹雖稱隱居,表麵上不通賓客,其實一直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人士。典型的口是心非,表裏不一的代表人物。在洛陽坐觀天下二十年,不斷抬高自己的身價,與一眾黨人關係密切,是東漢末年有名的黨人領袖之一。待到群雄討董之時,袁紹振臂一呼,一時之間天下雲集響應著不計其數。
曹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卻說當初有尚書武威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伍瓊,勸說董卓糾正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董卓從之,命周毖、伍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顒等沙汰穢惡,顯拔幽滯。於是征處名士荀爽、陳紀、韓融、申屠蟠。拜荀爽為平原相,荀爽剛剛行至宛陵,又遷其為光祿勳,這荀爽剛在光祿勳這崗位上幹了三天,董卓又拜荀爽為司空。自被征命及登台司,總共才九十三天得時間。又以陳紀為五官中郎將,韓融為大鴻臚。隻有申屠蟠得征書,有人勸他趕去赴任,申屠蟠笑而不答,董卓始終不能讓其屈服,恰好這老同誌七十多歲了,壽終正寢,於是名聲得以保全,也沒有遭到迫害。董卓又以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東平張邈為陳留太守,潁川張谘為南陽太守。
又說當初袁紹在洛陽城中與董卓對抗,後來出逃冀州,董卓本欲行文追捕,周毖、伍瓊又對董卓說:“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它誌。今急購之,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董卓以為然,乃即拜袁紹為勃海太守,封邟鄉侯。又以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袁術畏懼董卓,出奔南陽。曹操刺殺董卓失敗,也出逃。
結果,周毖、伍瓊這兩個人說的太多了,言多必失。這兩個哥們兒推薦的人大多起兵反對董卓。卻說袁紹這些被周毖、伍瓊推薦的人也太不厚道了,完全不怕連累二人,完全不顧二人死活。要是其他人推托說自己並不知情,也就罷了。可是袁紹、袁術這哥倆呢,明知自己叔父袁隗還在京城當大官兒,還是強行起兵,完全不顧自己叔父袁隗的死活,完全不顧自己叔父袁隗會被自己的舉動連累。結果袁隗一家並宗族五十餘口被殺。
董卓見群雄起兵討伐自己,頓時將周毖、伍瓊二人殺了,又遣心腹,騎著快馬,讓董守業快速回轉京師。此時河東郡戰事基本完畢,聞聽袁紹等人業已起兵,群雄討董開始,董守業於是將所剩糧草大多都留給牛輔,自己率領大軍走風陵渡口,快速回援京師,參加這驚世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