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見到自己寶貝兒子出聲問候自己,關心自己的身體,也是老懷大慰,這慫兒子以前剛回到家的時候因為其生母去世的事兒,一直與自己不對付,對著幹。現在終於有所成長知道關心自己了,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於是出聲說道:“為父身體尚好,不用我兒擔心,倒是你祖母她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經常想念你。不過你出征在外,要好好照顧自己才是。”
這時候也不存在什麼父子猜忌的情況,畢竟到目前為止,父子二人也沒什麼意見相左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對於董卓來說隻有董守業這麼一個兒子,不存在兄弟之間爭權奪利的情況,也沒有其他的選擇,所以董守業的地位相當穩固。再者就是董卓的年齡問題,已經六十多歲,沒有幾天好活了,說的難聽一點就是一隻腳已經踏進墳墓裏了。而且董守業此時才十八歲,等上十年八年甚至是二十年都沒有問題。所以董卓壓根兒也不會猜忌自己的兒子。
董守業此時也是有點激動了,再加上想到前世的父母,看現在當著董卓麵兒也算是睹“物”思人,眼圈不禁紅了起來。
董卓見到自己兒子兩眼通紅,顯然是動了感情,自己也不禁鼻子一酸。董卓這一生長期征戰,沒有享到幾天的天倫之樂,眼見六十多歲的人了,長子早夭,幼子常年離家在外,也算是個孤寡老人,孤苦無依了。古代重男輕女,看重男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故而女兒、女婿神馬的都是浮雲,隻有兒子才是硬道理。
若是一般人在六十歲的時候恐怕都是兒孫滿堂了。所以董卓對於與董守業之間的父子感情是分外看重的,非常珍惜與董守業相處的時光,畢竟董卓也是人,也有人的正常情感需要。可是權力這條路是一條不歸路,既然已經選擇了,那反悔也沒有用,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給自己的兒子鋪就一條陽關大道。此時的董卓與曆史上所描述的差別甚大,殺的人也少得很多,由於董守業的存在,西涼軍對普通百姓的殺戮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而在對世家大族方麵比曆史上稍微好一點,倒是跟曆史上也差不了多少,畢竟兩方屬於不同的階級,是階級敵人,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這董守業見到自己的老子也有點動了感情,於是趕緊轉移話題,說道:“孩兒曾聽說那大漢名將皇甫嵩曾屯兵三萬於右扶風,不知父親是如何處置的?”其實董守業腦中記得有史書上寫皇甫嵩曾經屯兵三萬於右扶風,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八九年),靈帝病重,任命董卓為並州牧,讓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統領。董卓不肯奉命。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認為董卓逆命懷奸,罪在不赦,力勸皇甫嵩興兵討伐。皇甫嵩卻以董卓不奉皇命,雖然有罪,自己卻也無權擅殺大臣,不如正大光明的上報朝廷,讓朝廷處理。結果朝廷發詔書斥責董卓,卻也沒有把董卓怎麼樣,也沒有讓其交出軍隊。其實在董守業看來皇甫嵩此舉多半是為了明哲保身,此時董卓兵強馬壯,實力肯定比皇甫嵩強,兵馬也也比皇甫嵩多,若是貿然攻擊也不一定能取勝,反倒是落人口實,惹得一身騷。
董卓年紀有點大了,容易動感情,這時顯然還有點沉浸在剛剛的情緒中,於是出聲對李儒說道:“文優,此事你來跟守業講吧!”
李儒出聲應是,然後對董守業說道:“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九零年),我軍進駐洛陽之後,丞相為防後院起火,征京兆尹蓋勳為議郎,皇甫嵩當時統兵三萬駐紮在扶風郡,蓋勳心懷不軌,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討伐丞相。但此時,丞相也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並尋機處死皇甫嵩。皇甫嵩應召將行,其長史梁衍勸他起兵抗拒丞相,與關東鼠輩袁紹相呼應。皇甫嵩不聽,蓋勳因其兵弱不能獨立,也回到雒陽。皇甫嵩一到,便將其囚禁起來,準備斬首。而皇甫嵩之子皇甫堅壽跟丞相有私交,從長安跑到雒陽,投奔董卓。時丞相正擺設酒宴,大會賓朋,皇甫堅壽搶步向前,為其父求情,叩頭落淚。在座賓客也深受感動,紛紛替皇甫嵩求情。丞相不忍辜負眾人,於是離席而起,拉皇甫堅壽和自己同坐,並派人釋放皇甫嵩,任命他為議郎。現在又將皇甫嵩升任禦史中丞。甚加親遇。可以說皇甫嵩的三萬人馬基本上被丞相收編了。”
董守業聽完說了一句:“原來如此。”頓了頓又說道:“父親,孩兒來家這麼長時間了,怎麼不見叔父?”
董卓說到:“為父讓你叔穎叔父整編皇甫嵩的三萬人馬,然後再率兵屯駐在郿縣,防範西涼胡人,以及馬騰、韓遂等人,同時修建郿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