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守業一聽,曆史的慣性是如此之大,郿塢的修建果然來了,於是出聲問道:“孩兒愚鈍,不知修建郿塢有何作用?”
李儒卻是說道:“修建郿塢一是為了防備西涼群賊,再者就是防止長安之事不利,咱們也能有個落腳之地,東山再起。此次西遷之時,許多洛陽的世家大族與關東諸侯有聯係,有許多來往的書信都被我截獲,這些人目無王法,作此叛逆之事,罪該萬死,所以我軍查抄洛陽的富戶大族近五千家,所獲錢糧無數,正好可以屯放在郿塢,以作日後東山再起之資。”
董守業聽罷出聲說道:“父親,孩兒有個不情之請此次我們獲得的錢糧頗多,一時之間也用不完,不如拿出一部分賑濟災民,以及安置西遷的百姓流民。還有就是以工代賑,讓一些無所歸依的流民幫我們修建郿塢,咱們給他們發放一些錢糧作為工錢,也算是讓這些人有條活命之路。”
董卓聽到董守業的話,與李儒對視一眼,見李儒沒有出聲反對,自己便低頭思索了一會兒,於是出聲對李儒和董守業道:“如此也好,文優,此事你就與你叔穎叔父以及守業一塊兒商議著辦吧,記住一定要保證我軍的正常用度不受影響。”
董守業與李儒一聽動手鬆口,都是東西齊聲說道:“謝父親(丞相),定然讓我軍不受影響。”
後來,董守業和董卓以及李儒有談及此次西遷長安的一些具體情況,以及現在司隸校尉部的人口情況。此時司隸校尉部總計有四百一十萬人,其中京兆尹四十萬、右扶風十五萬、左馮翊二十萬、河東郡六十五萬、弘農郡三十萬、河南尹一百四十萬、河內郡 一百萬萬。此次遷都長安,共從洛陽以及其周邊遷徙了一百五十萬人,其中,洛陽以及河南尹總計一百四十萬人,然後又從洛陽南部的潁川強行遷徙了十萬多人。其中一路上在弘農郡附近安置了近三十萬人,長安以及京兆尹附近安置了近四十萬人,左馮翊右扶風地光人稀,也各自安置了二十五萬人,又在與司隸交界的北地郡、漢陽郡、安定郡、武都郡等地安置了二十萬人,剩下的十萬人逃散離開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死在遷徙途中。三輔附近近年來戰亂頗多,羌氐胡人曾多次打到長安附近,造成百姓逃散,土地荒蕪,無人耕種。西漢時期三輔地區為京畿重地,近長安一地的人口就多達百萬,當時三輔地區上的總人口,多達三百萬,所以現在新增人口加上以前的人口不過兩百萬人不到,所以安置這些人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現在河內郡由於被河內太守王匡占領,王匡與董卓也算是生死對頭,基本上可以排除在董卓的勢力之外。現在董卓可以說是實際控製了除河內郡與河南尹的司隸地區以及和司隸交界的部分涼州地區如北地郡、漢陽郡、安定郡、武都郡。所以現在董卓控製地區的實際人口在三百五十多萬左右的人口。
董守業此時又說道:“啟稟父親大人,孩兒以為此時天下大亂,關東諸侯不服王化,一時之間天下難定,父親大人不如效仿齊桓晉文之事,奉天子之命而征討不臣,漸漸平息關東諸侯。對外修兵製甲,對內發展生產。孩兒以為征戰天下,靠的不是兵甲鋒利,文韜武略,兵甲鋒利固然重要,但最終決定天下歸屬的還是人口土地。當年秦過自商鞅之變,幾世秦王勵精圖治,發展生產,積蓄實力,最後實力人口冠於天下,才有後來的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
此時李儒聽到董守業的話,兩眼大放光芒,也出聲說道:“丞相,守業公子說的對啊,爭奪天下最後靠的還是人口土地啊,望丞相能積極發展生產,收治流民,興修水利,善待百姓,積蓄實力,然後再兵出函穀關,與天下諸侯一較長短,爭奪天下。守業公子小小年紀,竟然如此高瞻遠矚,實乃我軍之福啊!”
董卓聽了兩人的話也是兩眼放光,頗為意動,於是出聲說道:“此事頗有道理,但一時間卻紛亂無序,容我慢慢思慮。”
二人見董卓已經心動,雖然沒有滿口應承下來,也是高興不已,畢竟一軍方略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複之地,自然要思慮再三,詳細琢磨。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采納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而且這種事也是投資長,收效慢的,一年半載,一時之間根本就看不出什麼效果,而且也是比較複雜,很多事情多需要抽絲剝繭,慢慢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