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賈詡自白(2 / 2)

後來咱們的董公實力逐漸在鎮壓西羌邊陲的叛亂中越來越強,再加上大漢朝廷依舊的宦官亂政、腐敗無能、黨人爭權,終於一絲意外出現了,董公抓住那一絲機會成功控製了洛陽的朝廷。

作為西涼人出身,很容易遭到關東人的輕視,因為西涼地處西陲,羌胡雜居,所以那些關東人很少有人能正視我們西涼人,大多帶著輕視的眼光,能像皇甫嵩那樣重用我們西涼人的是鳳毛麟角。

所以,我選擇的機會不是很多。

在董公征辟的詔令送到我家鄉的時候,我思慮再三,還是選擇了依令而行。此時的我已經四十多歲了,再不出來幹點事情的話,這一生有可能就這麼過去了!

同大多數耕讀在家的士人一樣,耕讀的目的永遠都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出來做官,出人頭地,幹出一番事業。

說實話,我不想空老於山林,我想做點什麼,我想改變點什麼,但一切的一切也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隻有做官進入朝堂才有可能有所作為,這個時代就是如此的現實,沒有太多的出路,沒有太多的選擇。

我選擇了董卓,選擇了西涼軍,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隻是因為我是個西涼人,我想在一個都是西涼人的團隊裏,應該不會受到什麼排斥,這樣很多事情會比較容易一些。

西涼軍給所有人都提供了一絲可能,董卓也給許多人帶來了一絲希望。即使這份希望很渺小,但仍有許多人願意相信,並為之義無反顧。

我想我也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其實,我並不看好西涼軍。

因為它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就是後勤糧草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問題,這個問題所有軍閥都會遇到,而對於西涼軍來說尤為嚴重。這個年代,吃飯永遠是最重要的問題,能吃飽飯,什麼都好說;吃不飽飯,那什麼問題都會被無限擴大。西涼邊陲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叛亂,就是因為那兒的人吃不飽飯,活不去了,那隻能是造反了。要是能吃飽喝足,誰還會閑著沒事兒造反玩兒啊?

其次,便是西涼軍的軍紀問題,西涼軍成分複雜,簡單地來說就是什麼人都有,羌人、氐人各種民族的人應有盡有。老話說的“好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而且這些人都是彪悍善戰,英勇好鬥,打起仗來自然是戰鬥力比較高,可是內鬥起來也是相當的混亂,不太好管理,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隻要第一個問題能夠解決,吃飯問題能得到保證,隻要使用一個適當的方法,也可以使這些人服從命令,紀律井然有序。不聽話的不給吃的就行,畢竟不聽話的人占少數,隻要方法運用的比較恰當,也能順利解決。

還有就是人才的問題,所謂“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西涼人彪悍善戰,西涼這個地方又是常年征戰,混亂不已,自然是崇拜武力,優秀將領比較多,同理,這樣混亂的地方,一般人生死都由不得自己,每天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自然就沒有多少讀書人,沒文化的人很難做文官,尤其是文官之首宰相。而且現在的天下是士族的天下,這些天天錦衣玉食的人,自然看不到普通人的疾苦,自然也就看不起出身粗鄙的武人,一般的士人也就很難對西涼軍產生好感,更別提什麼加入西涼軍軍了。

拿起點名簿,一個一個的點,西涼軍軍中還真沒有多少文人,勉強算的上的也就是李儒和我,你說少不少。也許有其他人,但我並不知道。

人才方麵簡直就是硬傷!

當然從這一點來說,我加入之後也比較好混。

當然也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就不一一列舉了。

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以及後半生,又或是對青史丹青的幾分癡狂,我義無反顧地加入了西涼軍。但是我發現董卓對於我所看到的西涼軍存在的重大問題並沒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我想誰也難有好的解決方案,也許這是個無解之題。

就在我對未來迷惘的時候,一個詔令突然又來到了我的營帳,帶給我一絲新奇,帶給我一絲新的希望。

不過我也不能確定這個希翼的未來是什麼樣的,總而言之,有點希望總比沒有強。

聽說那人會在長安城外迎接我。

收拾一下,去長安看看吧!

我叫賈詡,正走在一條未知的路上!

ps:下午到晚上有點事,沒時間更新了,今天就一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