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韓馬東向(1 / 2)

初平二年十月末,韓遂與馬騰領兵東向,意圖不明。

韓遂,字文約,涼州金城郡人,原本是西涼名士。

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人,相傳為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乃是馬超之父。其身長八尺有餘,身體洪大,麵鼻雄異。

這兩人在西涼靠造反起家,起起伏伏,跌跌蕩蕩,十分幸運地沒有死於動亂之中,反而趁亂而起,勢力發展得越來越強,終於成為在西涼地麵上有數的大人物。

有人說,董卓原本可以將這兩人徹底鏟除,卻一直沒有動手,反而養虎為患,養賊自重,具體誰是誰非,除了董卓誰也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代名將皇甫嵩和當時的西北柱石董卓一起對西涼用兵的時候,這倆人曾經被打的是抱頭鼠竄,潰不成軍。

幸運的是這兩人的運氣不錯,漢靈帝死後,東漢朝廷動亂,無論是董卓還是皇甫嵩,其注意力都被動蕩不安的時局所吸引,顧不上他們的死活。

之後董卓進軍洛陽成功把持東漢朝廷的朝政,權柄滔天,威震天下。

董卓的好景不長,很快關東聯軍便起兵討董。這時,董卓寫信給韓遂、馬騰二人,讓他們領兵東向,進入洛陽,幫助自己抵禦關東諸侯的進攻,同時也可以共享洛陽城內的榮華富貴。在董卓看來,此舉是照顧韓遂與馬騰,畢竟都是在西涼混的,總有點香火情,現在董卓發達了,當然要提拔提拔老鄉。

或者也可以說是純粹地利用韓遂與馬騰來抵禦關東聯軍的進攻。

也許韓遂與馬騰並沒有被董卓所許下的榮華富貴所誘惑,亦或是他們不願地被董卓利用,當董卓的炮灰,為了個莫須有的榮華富貴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總之,他們倆沒有去洛陽,也沒有興兵相應董卓。可以說是既沒有答應,也沒有反對,在那兒裝糊塗。

韓遂選擇的是按兵不動,繼續觀望時局。

馬騰選擇是相應關東諸侯的號召,豎起討董的大旗,但卻隻是做做樣子而已,一兵未發,隻是派了個信使到酸棗參加討董大會,做做樣子,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態度。而實際上卻也是按兵不動,觀望時局。

韓遂、與馬騰都想撿便宜,卻都沒有撿著,不是他們沒有能力撿便宜,也不是無機可趁,而是有一尊大佛矗立在這兩人的麵前。

那時就是一代名將皇甫嵩在右扶風屯兵三萬,防範韓遂與馬騰。

韓遂與馬騰被皇甫嵩這尊大佛壓的喘不過起來,動彈不得。

還好,皇甫嵩沒有一直留在右扶風,卻被董卓一紙詔書招到長安城內了,而董卓派其弟弟董旻來接管皇甫嵩的三萬大軍。

對於韓遂與馬騰來說,皇甫嵩的大名如雷貫耳,董卓的大名也家喻戶曉,至於這董旻是誰那就沒有聽說過了。

雖然董卓給董旻加了不少兵馬,但韓遂與馬騰並沒有放在心上。

現在董卓剛剛挫敗了周圍的一眾敵人,長安城的局勢穩定不少。

這兩人終於覺得機會來了,想要東進,麵見董卓,想要分一杯羹。這時候長安城內形勢穩定,韓遂與馬騰出兵的風險比較小。在他們想來,此時的董卓肯定不願意多生事端,再樹強敵,對於自己二人的舉動多半是會選擇息事寧人,與己方妥協之後,在安撫一番,讓己方能夠得到一些實際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