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說:“大凡養生,形神兼養”,“形為神之體,神為形之主”,神在形的基礎上產生,對形又起著主導作用,人體髒腑器官的生理活動都是在神的支配和調節下完成的。五行掌嚴格遵守中醫養生“形神合一”這一重要的養生法則,使人達到“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境界。所以在五行掌的鍛煉中,不光要注重姿勢的鍛煉、呼吸的調節,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即調心練意。調心是為了養神,將人的思維活動調節好,也就是將中醫裏所說的“識神”調理好,使其不損傷“元神”。因為一旦“元神”受傷,人體的氣血陰陽就會失調,人就會生病。此外,五行掌的動作與呼吸,也是在思維活動的指揮下完成的。因此,練習五行掌,尤其要注重思維的配合,如果形到神不到,那就相當於白搭。
那麼在練習五行掌的時候,如何來調節思維,也就是如何來調心呢?這裏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最常見的方法——意守法。什麼叫意守呢?意,就是意識、意念或精神。守,就是集中和保持住。意守是指在練習傳統健身功法的過程中,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己身體的某一部位或者外界某一事物之上。通過意守,可以集中思想,排除雜念,達到傳統健身功法要求的入靜狀態。
在五行掌的鍛煉中,主要運用了兩種意守法,意守經絡穴位法和外守法。在五節正功中,每一節功法裏都用到了外守法。在練習推法時,當我們的雙手立掌向前推出時,要想象自己用積蓄已久的力量去推開一扇沉重的大門或是一座巍峨的大山。
另外,第二種意守法貫穿在整個五行掌的功法中,便是意守經絡穴位法。我們知道,經絡穴位是人體經氣彙集出入之所,因此意守穴位,不但能誘導練功者入靜,還可以調動經氣,以實現調節髒腑、祛病養生的功效。五行掌的功法裏,主要守的穴位有下麵這幾組:
在推法裏,我們可以意守大腳趾外側的大敦穴及其上的太衝穴。在拓法裏,我們可以意守掌心的勞宮穴和小指內側的少衝穴。勞宮穴為心包經之要穴,意守此穴不但有助於練功,而且對於調節心髒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在雲法裏,我們可以意守大腳趾內側的隱白穴及內側腳弓部的公孫穴。在捏法中,我們則可以意守拇指內側少商穴和手掌上的魚際穴。而在最後的摸法中,除了意守掌心的勞宮穴,還可以意守第二腰椎下的腎俞穴和命門穴。命門穴恰好在肚臍正對著的腰部,是督脈的重要穴位,有生命的門戶之稱。意守命門穴,可以培補元氣,壯腰強腎。
既然說到了意守,這裏就將意守的要領跟大家聊一聊。古人雲:“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守則著相,無意求則落空,有意無意稱功夫”。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要求練功者“用意不用力”,用意要輕。我們隻需要將意識“輕輕地放在那裏”,做到似守非守,若有若無。隻要您將意念與五行掌的動作密切配合起來,您練功的境界就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