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婚後誌願參加了很多社團、教育團體和專業組織。她擔任了巴納德學院和克蘭布魯克美術學院的校董,是奧克蘭大學創始人之一。她還是最高法院曆史研究會的創始人和會長。1979年,她獲得了紐約法學院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每當她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時,總是與慈善事業有關,但絕不涉及有關糖尿病的捐贈。1981年4月伊麗莎白因心髒衰竭去世,終年74歲。在她的一生中,共接受了42000餘次胰島素注射,連續堅持了58年。
回顧當年第一批接受胰島素療法的病人中,隻有泰迪·辛德連續注射了70年,1993年他以76歲“高齡”去世,刷新了伊麗莎白的記錄。
獲諾獎忽起風波 破堅冰任重道遠
1923年10月25日,世界聞名的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19位教授進行了不記名投票,表決結果是班廷和麥克萊德共獲諾貝爾生理學獎。喜訊傳到多倫多,班廷並不欣慰,反而感到憤怒,因為諾獎把貝斯特排除在外了。於是他公開宣布要與自已的助手平分獎金。這就迫使麥克萊德也不得不把一半獎金給科利普。班廷和麥克萊德都沒有去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儀式。1923年11月,多倫多大學在莊嚴的哈特大樓禮堂舉辦了盛大的慶功宴。攝影師為後人記錄了這個偉大的瞬間,但班廷拒絕與麥克萊德一起拍照。迄今,胰島素發現小組的4名成員都沒有留下一張合影照片,這真是曆史的遺憾!
獲獎名單公布後,一些科學家或向評委會申訴,或公開聲明,表示他們先於班廷發現胰島素。應該說,這些話是有一定事實根據的,但是他們的共同失誤是實驗半途而廢,缺乏可重複性。而班廷卻堅定信念,不怕失敗,認準目標,勇往直前。借用他自已的話來說,醫學發現的靈感“來自於絕望的深淵”,而其進展必須“被反複研讀”,“成果的砥石被翻來覆去”,才能使“真理的拚圖如馬賽克般漸漸浮現出來”。所以,班廷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一曲堅持科學精神的勝利凱歌!
隨著班廷這顆明星的冉冉升起,艾倫的光芒逐漸消退了。往昔“一床難求”的理療中心,今日已門庭冷落,並迅速陷入破產危機而倒閉。妻子也和他離了婚,他依靠在租來的地下室和倉庫中進行動物實驗維持生計。艾倫身後孤獨地被安葬在紐約長島的一個公墓中。這既是這位“饑餓療法”發明者的個人悲劇,也反映了醫學進步的曆史局限。
研究證實,青少年糖尿病(現已正式命名為“糖尿病I型”)患者的胰腺,由於無法分泌胰島素,而引發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一係列不可逆的代謝紊亂,成為“不治之症”,迄今原因不明。在胰島素療法問世之前,艾倫的“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治療思路,看似“因噎廢食”,卻並非毫無科學根據。而當病人獲得“外源性”胰島素後,雖然可以和健康人一樣進食、生活和工作,但並不能使其胰腺恢複正常功能。因此,病人首先必須堅持長期使用,一旦停藥,就會舊病複發;其次,注射胰島素要適度,少了起不到效果,多了又會產生“低血糖”反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產生致命後果。所以90年來,胰島素的原料、製造工藝、品種和使用工具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其中兩項重大創新更是影響深遠——一是通過“基因工程”開發出的“人”胰島素,與過去以牛、羊、豬的胰腺為原料比較,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產量,而且避免了某些副作用;二是運用電子技術製成了“人工胰腺”——胰島素“泵”,可以按需要連續不斷地自動輸入適量的胰島素,既省去了經常打針的麻煩,又明顯減少了“低血糖”反應。但是,胰島素療法的曆史局限仍未能突破。今天用嚴格的科學語言準確表述,應該是:糖尿病可以控製卻無法治愈。為此,科學家們需要並正在從更深的病因層麵著手,跨出更加艱辛的探索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