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夢之誕生:二、媽媽家(1 / 2)

二、媽媽家

童年是人生最幸福的時代, 雖然幼年的心靈隻能給未來的回憶留下淡淡的幾筆, 但這幾筆卻是永生難忘的。

我從出生到7歲,我家分為“媽媽家”和“爸爸家”。媽媽和爸爸都是軍人,媽媽在部隊醫院,爸爸在省軍區——爸爸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後,在部隊的綏化八三速成學校工作,我出生後不久,學校解散,爸爸被調省軍區工作。他們同在一個城市卻不在一起工作,平日也不在一起生活,全家每周到“爸爸家”團聚一次。

先說媽媽家吧。

在20世紀50年代,哈爾濱的康安路隻能算是市區的邊緣。在新陽路最南端與康安路交彙處路東邊,有一個由一圈大樓圍起來的大院,這就是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1醫院。

三層高的主樓是大院的最西端,對著大街,是醫院的門診、住院處和辦公樓,大院南麵是宿舍樓,北麵是後勤部門,如俱樂部、食堂、車庫什麼的。

院子很大,沿著大樓內圈是一條柏油馬路環繞院子一圈,可走人也可行車。這條路裏麵,圈著一塊綠地,種滿灌木和花草。在綠地最東端,有一座小土山,有三層樓高,也種滿了灌木和花草。這座小土山估計是當初建院時推平這片地時堆起來的。

跟所有的部隊大院一樣,這個大院對外麵是封閉的,有三個出口。一是主樓門診,但是對外一個鐵柵欄大門平時上鎖;二是小山東邊一點向南麵對大街也是個鐵柵欄門,平時也上鎖;三是主樓東麵與宿舍樓之間有個門,平時所有進出大院的車和人都從這裏通過,門口有傳達室,有哨兵持槍把守。

這就是我的出生地,我的搖籃。

每天清晨,大院裏的高音喇叭就響起悠長的起床號聲,頃刻,身穿草綠色服裝的軍人們喊著口令整齊地在大院的道路上列隊出操,“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令聲伴著隊列踏地的腳步聲響徹大院。喇叭裏播放著雄壯的軍歌,寂靜了一夜的大院瞬時充滿生機。媽媽和保姆去食堂打飯,回來全家吃飯,然後媽媽就上班了。中午時分,號聲響起,午休吃飯。晚上,號聲響起,下班開飯。每日都是聽著軍號的聲音作息,可以說,我是聽著軍號、軍歌、軍令聲,看著軍人、軍裝、軍旗、鋼槍長大的。

每到周末晚上,大院的俱樂部放電影。俱樂部很大,全院的醫護人員加休養員和家屬孩子全進去也能坐下。每逢重大節日如五一勞動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院裏的醫護人員和休養員還組織文藝彙演,或邀請其他部隊文工團來演出節目,

在大院裏小土山的路東邊,一大片空地上孤伶伶地立著一幢很簡陋的磚混結構平房,無論是位置還是建築風格質量跟整個大院都非常不協調。估計是建這個大院時最早的房子,可能是指揮部籌建處什麼的,大院建起來後保留了下來,俗稱“小平房”。我剛出生時,媽媽家就住在這小平房裏的一間,這裏是最早的“媽媽家”。

我有一張帶欄杆的小床,我站在裏麵欄杆差不多到我的脖子了,怎麼爬怎麼蹦都不會掉出來的,媽媽把我放在裏麵,就可以安心地做別的事情了。

媽媽的奶水很足,我充分地享受了母乳,所以我對母親的乳房非常親,晚上睡覺都要去摸著才能睡著。媽媽工作了一天,晚上困得不行,被我摸煩了,就打我一下,其實也就是拍我一下,我委屈地哭了,縮到一邊,一會又去了。這樣的節目每晚都要上演幾回。

稍大點,媽媽給我斷了奶,開始吃牛奶,那時候的牛奶質量非常好,有一口專門煮奶的小鍋,把牛奶在鍋裏煮開,奶上漂著一層厚厚的奶皮,奶皮上還帶著黃色的油,每次媽媽都要我先吃奶皮再喝牛奶,可當時我最不喜歡吃這種奶皮,覺得很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