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對於自身危險因素較小且尚無骨量丟失者,應進行防治骨質疏鬆的教育,采取降低危險因素和維持骨量的預防措施。從青春期甚至兒童期開始合理運動其實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有助於先期積聚充分的骨量以應對日後的骨流失。

運動可掌握以下原則:陽光空氣、由輕入深、量力而為、由熱身起、持之以恒、平路步行、循序漸進。但這隻是一般運動範例,應根據醫生建議設計個人的運動方式。如患者正處於疼痛期,應先止痛及向有關醫務人員查詢後方可運動。運動中注意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

而對於已有骨量丟失的患者,應進行降低危險因素和對環境危險因素控製的教育,以及營養谘詢、適當藥物和非藥物的幹預,並對患者進行危險因素評估和身體檢查,依據骨量丟失的程度和由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情況分別製定相應的運動方案,有氧耐力運動、肌力訓練以及平衡和靈活性訓練則常常被選用。

有氧運動的方式如慢跑、快走、踏車、登台階等,能夠直接刺激骨形成並抑製骨吸收。而運動定量化則是運動處方的關鍵,應針對個體運動能力的差異、骨密度及是否有骨折來製訂具體的有氧耐力運動方案。最好在有準備活動和整理運動的基礎上,從事低強度較長時間的運動,並以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0%為宜,通常可以每周3次。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也可進行間歇運動。

肌力的訓練可以防止由於年齡增長引起的肌力降低,有助於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通常推薦骨質疏鬆患者進行以較輕承重為主的綜合運動方案,這樣可增強附著骨骼上的肌肉群。與耐力運動相比,漸進抗阻運動對增強肌力和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更大,可以增強骨健康並改善功能,但這隻適用於無骨折者。

平衡和靈活性訓練則是預防跌倒的重要運動方式,如體操、舞蹈、太極拳等。像太極拳運動就被證實能夠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尤其可以降低髖部骨折的發生率。靈活性訓練則可保持關節的適當活動範圍,維持肌肉骨骼的正常功能。中等強度的靜態伸展運動有益於減輕肌肉神經的張力,且發生外傷的機會很少,非常適合中老年人,但應注意伸展程度要以不引起疼痛為限度,每周3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