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視域下的濃濃鄉愁
文化藝術
作者:張慶斌
《龍貓》這部電影集中體現了日本自古以來對大自然的美學觀點,在日本人的眼裏,世界萬物都有靈性,人也隻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要理解尊重大自然同時還要做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對大自然的審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國古代對大自然的理解是相似的,近些年來,世界環境進一步惡化,生態電影開始被更多的人所關注。在《龍貓》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導演對本土美景的挖掘,通過這種美景的描寫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人們濃濃的鄉愁,這也是讓人們關注生態,重視生態的發展有效方法。
在中國,日本的動畫占據了一部分人的童年,而宮崎駿則是動畫作品的代表,90後的孩子對他喜愛程度不亞於中國本土的動畫製作人。同時《龍貓》在登上銀幕之後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受到了很大的關注。特別是在日本本土掀起了一陣狂潮,在日本國內電視中不斷地重播,根據統計發現,在前10次的收視率居然超過了20%,可見這部作品在當地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1]由於電影本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所以獲得了國內外很多大獎,同時這部電影的題材適合廣泛的觀眾群體,是一部雅俗共賞的電影。其實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是非常的驚豔甚至顯得有一點平淡。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戶人家來到了農村。其中故事裏的媽媽生病了,爸爸隻好帶著一家人來到鄉下,兩個可愛的女孩一個叫小月一個叫小梅,這期間兩個可愛的女孩結識了精靈龍貓,並在長期的相處中產生了深厚友誼。這樣一部電影為什麼受到那麼多的人關注,以至於有很多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對其進行研究,而且研究的方向也是各不相同。其中有對《龍貓》中幻想要素的調查,故事通過對小月和小梅的描繪來追憶過去美好的情懷,那種童真純純的幻想也同樣打動了很多人。還有對其建築學的研究上,對電影中色彩的研究等。但可惜的是,缺少對生態意識的研究,這對於《龍貓》這部以自然風景為背景的電影來說是不公平的。可以說《龍貓》代表了當時生態電影的一種新模式。它的表現手法樸實無華,真實美好,不像災難片和風光片那樣強製地對觀眾進行說教,隻是把最美好的最純真的童年故事表現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正是這種簡單的描寫,讓觀眾領悟到美麗的純真而讓人的內心產生很大的震撼。宮崎駿曾說過:“龍貓是一部道理非常多的電影,可是我們卻花費大量的時間,把它恰到好處的隱含在故事中。”[2]很明顯,這裏的道理在很大程度是宮崎駿本人的生態理想,所以《龍貓》的背景正是日本的鄉村,這裏非常濃的日式風格代表了過去的田園生活。而在鏡頭的表現上更是采用了詩意的手法,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場景展現在觀眾麵前,這種真實的美麗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濃濃的鄉愁。
一、 森林和稻田——日本本土審美意境
很明顯,影片《龍貓》將日本的風土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以日本大自然的風景作為整個故事的背景,可見導演的靈感主要產生於日本的風土。隻有如此的秀美的大自然,才能夠承載一場美夢,才是夢的歸屬,才是產生夢的地方。這種美麗通過視覺然後散發到觀眾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極大滿足了人們對美的感受和一種審美的價值。電影中呈現的美,和觀眾腦海中對美的幻想再次撞擊,從而產生更為美好的東西來滋養人們的內心。
電影主要表現的是1955年時日本農村的風貌,通過鏡頭的描繪向我們傳達了恬淡寧靜的自然風光。在那個時代,鄉村的改建工作還沒開始,到處都保留著原生態的鬆鄉美景,呈現的是最真實的美感。那時的鄉村美景的構成形式有兩部分:裏山原生態的鬆林。所謂的裏山就是靠山的村落,其中一定會有稻田、水渠和防風林,這樣的構造非常符合當時農民的生活習性,這是農民依據當地環境積累下來的生存智慧。經過了數百年,村民和大自然相處得更加融洽和諧,有一種濃濃的鄉村味道。其中的風景也是鄉間特有的,有大塊的農田連綿不斷,而稻田的盡頭則是鬱鬱蔥蔥的山林,村民們住的是自己製作的木房子,有清澈的小河流水,還有嬉戲打鬧的孩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