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合與醫療救助製度無縫銜接研究
衛生與醫療管理
作者:殷海華
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和醫療救助製度同步實施,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但兩種製度的銜接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不妥善解決,勢必會繼續擴大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本文分析兩種製度銜接的必要性和對策,並以東台市為例,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促進農村醫療保障事業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醫療救助 無縫銜接
長期以來,農民看病就醫無保障,貧病循環現象突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倍受關注。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和2003年國家三部委《關於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在全國農村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和醫療救助製度。2009年4月7號的醫改意見明確要做好城鄉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和醫療救助製度之間的銜接,並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方案。截至2012年,全國基本建立了醫療救助製度,資助參加新農合和居民醫療5877.5萬人,救助2173.7萬人次,救助資金132.9億元。近幾年的發展表明,隻有在新農合製度和農村醫療救助製度銜接且順利開展的地區,才能最大程度上滿足全體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的需求。
1.新農合製度與醫療救助製度無縫銜接的必要性
第一,利於公平衛生資金籌集。醫療救助是單渠道的籌資機製,僅為醫療保障的一個部分,而各種醫療保險又是醫療保障的基礎。兩種製度的共同實施,貧困者既不需要個人付費,也不會因為救助的限製條件而看不起病,減輕貧困者負擔,有利於公平衛生籌資領域。
第二,有利於平等享用衛生服務資源。醫療救助是保證貧病人群能與一般人群得到相同,甚至更多的醫療服務的重要舉措。新農合讓所有農村居民在籌資、補償和衛生服務利用等方麵得到了公平、公開的參與和保障機會。因此,兩種製度的無縫銜接,使得“利貧性”能在兩種製度合成的農村醫療保障體係得到很好體現,有助於均等地享用衛生服務資源。
2.新農合與醫療救助無縫銜接的對策探討
2.1現行幾種主要銜接模式的比較分析
近年全國各地對於農村醫療救助與新農合的銜接進行了有益探索。主要有三種銜接模式,優劣分析如表1所示。
表1三種主要銜接模式的優劣分析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事前救助模式最為合理、高效、陽光:其一,救助及時,無需墊付資金;其二,新農合係統平台與醫療救助係統互用,既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又方便了困難群眾;其三,醫療救助和新農合選擇一致的定點醫療機構,方便了監管。
2.2兩種製度無縫銜接路徑設計的對策
2.2.1製度設計方麵的銜接
第一,最低層次的銜接為幫助救助對象繳納參合。政府給低保戶、五保戶、孤兒、重點優撫對象等救助對象繳納參合費用,幫助其參加合作醫療。
第二,住院補償方麵的銜接,包括降低新農合起付線、合作醫療補償後醫療救助進行二次補償等。
2.2.2管理與服務方麵的銜接
為了讓救助對象在目前製度框架中得到充分受益,對新農合與醫療救助在製度設計方麵銜接的研究很有必要。
第一,報銷服務銜接。主要采取的服務方式有三種:定點醫療機構報銷、服務機構報銷和直接減免。世界銀行和衛生部對試點縣57759人的調查研究發現,實時補償救助被門診和住院病人普遍認為是最方便快捷的報銷方式。
第二,資金管理銜接。主要做法是將上一年度年末救助對象的參合費用由醫療救助資金專戶及時打入合作醫療賬戶,完成兩種製度最基礎且最低層麵的銜接。最佳的做法是兩種製度給定點醫療機構預撥一定資金或是由定點醫療機構先墊付補償救助費用然後到合管辦和民政部門經辦機構報銷,以實現兩種製度在定點醫療機構的實時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