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常見病拔罐(2)(3 / 3)

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鏈球菌感染有關的疾病,細菌侵蝕關節滑膜後會形成關節滑膜炎,並且反複發作、不易治愈。表現為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反複發作,尤其是膝踝肘腕關節比較多見。應當注意的是,風濕性關節炎如果長期不愈,不僅會使疼痛加劇,還會破壞關節內的軟骨和骨骼,影響關節功能,甚至會累及心髒。

【取穴】氣海穴、血海穴、梁丘穴、足三裏穴、手三裏穴、合穀穴、大椎穴、至陽穴、膈俞穴、脾俞穴

【方法】

(1)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氣海穴、血海穴、梁丘穴、足三裏穴、手三裏穴、合穀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2)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大椎穴、至陽穴、膈俞穴、脾俞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川烏粥】

材料:生川烏頭5克,粳米30克,薑汁10滴,蜂蜜適量。

做法:

(1)將生川烏頭搗碎研為極細末,粳米煮粥。

(2)粥沸後加入生川烏頭末,改文火熬煮,熟後加入生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一二沸即可。宜溫服。患者有熱性疼痛、在發熱期間者及孕婦忌服。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病症,通常以舒張壓持續升高為特點,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失眠、氣喘、健忘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心髒、腎髒、腦部發生病變。高血壓通常與中樞神經係統障礙、內分泌功能紊亂、體液調節功能紊亂等原因有關。高血壓與年齡、職業、生活環境、血脂、高鈉飲食、酗酒、抽煙等也有密切的關係。中醫認為,高血壓屬於“頭疼”、“眩暈”的範圍,它的病因包括情誌失調、飲食過度、內傷虛損、肝陽上亢、肝風上擾等。

高血壓

【取穴】大椎穴、心俞穴、腎俞穴、內關穴、足三裏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承山穴、湧泉穴、膈俞穴、肝俞穴

【方法】

【留罐法】

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吸拔大椎穴、心俞穴、腎俞穴,或內關穴、足三裏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承山穴、湧泉穴,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每次拔罐兩組交替使用,其中第一組穴位中可選取1~2個穴位,第二組穴位可選取3~4個穴位,並輪流使用。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走罐法】

(1)先在皮膚上塗抹油性按摩介質,然後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小腿內側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然後沿著經絡循行線路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

(2)塗上油性介質,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背部,沿著背部督脈及兩側膀胱經內側循行路線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最後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腎俞穴,留罐10~15分鍾。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決明子粥】

材料:決明子15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做法:

(1)先把決明子炒至溢出香氣,放涼後加水煎煮。

(2)去渣後,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調入冰糖,再煮一二沸。

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慢性內分泌病症。患病初期有可能沒有症狀出現,到了症狀期時會表現出尿頻、餓感、口渴、乏力、消瘦等症狀。在患者空腹的情況下,體內血糖含量高於正常人,嚴重的患者可出現神經衰弱、急性感染、肺結核、高血壓、腎髒病變、視網膜病變、微血管病變等並發症,更甚者會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死亡等。中醫認為,糖尿病屬“消渴”範疇,病因是飲食甘肥酒辛、恣情縱欲而導致陰傷、煩躁、熱感等,患者如發生病變會涉及到脾、肺、腎直至遍及三焦。

【取穴】腎俞穴、肺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陽池穴、足三裏穴、三陰交穴、太溪穴

【方法】

【留罐法】

抽氣罐或者火罐在一側腎俞穴、肺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陽池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兩側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走罐法】

(1)在背部肺俞穴-腎俞穴部位塗上油性介質,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肺俞穴,沿經脈循行路線走至腎俞穴,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

(2)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足三裏穴、三陰交穴、太溪穴,留罐10~15分鍾。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荷葉扁豆茶】

材料:荷葉1張,白扁豆30克。

做法:

將荷葉切絲,同白扁豆一起煎汁,去渣後飲用。每日1~2劑。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是由於甲狀腺激素產生過多所造成的一種內分泌疾病。本病多見於女性,多發於20~40歲,除了自身免疫因素以外,精神因素、遺傳、交感神經刺激等也會引發本病症。主要症狀為甲狀腺腫大、眼球突出、心慌、心動過速、汗出、皮膚潮濕、怕熱、食量增多、消瘦、體重減輕、乏力、神經過敏、急躁、精神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甲亢可能並發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髒病等。

【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