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好個秋,熬過了酷熱難當的夏季,迎來了涼爽的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人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增加進食量,導致攝入的熱量過剩,使人發胖。
因此,在秋季,父母要適當地給孩子添秋膘,除了添秋膘之外,還要做足預防疾病的功夫,合理安排飲食,既要保證豐富的營養,又要防病治病,讓孩子健健康康地度過這個“多事之秋”。
秋季飲食健康提醒
秋季到了,秋風送爽,是人們感覺最舒適的季節。秋季由熱轉寒,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此時是最易發病的時令。中醫講究按照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來安排飲食,以調養、健身、防病,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總體說來,秋季飲食養生應遵循“養守”的原則,以保養內守之陰氣。具體而言,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多吃潤燥的食物。
中醫認為,燥是秋季主氣,燥易傷津。秋季,氣候幹燥,日照逐漸減少,氣溫下降,人們常常出現毛發脫落增多、汗水分泌減少、口苦咽幹、皮膚幹燥、易於疲倦、幹咳少痰、鼻子出血、便秘等症狀,即通常所說的“秋燥”。
《飲食正要》中說:“秋氣候,宜食麻以潤其燥。”意思是說,秋季飲食宜選用滋陰潤燥的食物,應多食芝麻、糯米、核桃、蜂蜜、乳品、梨、甘蔗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少食蒜、蔥、薑、韭等辛辣食物,防止耗傷陰血津液而加重秋燥。
秋季也是瓜果飄香的季節,吃些雪梨、龍眼肉、蘋果、葡萄等食物,均能很好地預防秋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秋季氣候漸冷,孩子腸胃較弱,瓜果不宜多食,以免損傷脾胃的陽氣。
其次,多吃養肺的食物。
秋季,天氣幹燥,而人體的嬌髒——肺,卻喜潤而惡燥,秋季燥邪為盛,最易傷肺。如果抵抗力下降,易導致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冷乍熱的刺激,給病原微生物提供機會,引發傷風感冒,扁桃體炎、肺炎、支氣管炎,這些疾病最容易在秋季侵擾孩子。
科學的飲食是度過“多事之秋”的重要措施,在這個季節,應吃些生津潤肺、補益肺氣的食物,如生梨、甘蔗、柚、荸薺、枇杷等水果,有很好地養肺功效;也可選用銀耳冰糖粥、百合蓮子粥等,其效果也非常不錯。
最後,多吃滋陰的食物。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陽氣開始逐漸收斂,陰氣慢慢滋長,飲食養生也要遵循天人相應的理論,此時人體若能及時順應秋收規律而養陰,可使體內保證氣血運行的陽氣有所收斂而不致外散。按照這一原則,秋季飲食宜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豆腐、黑豆、銀耳、黑木耳、百合、豆漿、藕等。
(第一節)秋季,讓孩子科學“貼秋膘”
科學吃肉,孩子更健康
今年夏季,雯雯總是生病,不是拉肚子就是中暑,折騰了一個夏季,人也瘦了不少,媽媽可心疼了。現在終於熬過了苦夏,迎來了涼風習習的秋季,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媽媽當然不會錯過給女兒進補的這個好機會。
添秋膘當然少不了肉,肉是最有營養的,於是,雯雯的媽媽變著花樣的給孩子做肉吃,紅燒排骨、醬牛肉、肉丸子等。一日三餐,餐餐飯桌上都少不了肉的身影,這下可樂壞了饞嘴的雯雯。結果沒過一個月,雯雯的身體就開始發福了,體重嚴重超標。前些日子,學校組織學生體檢,醫生告訴雯雯,要適當減肥,不然太胖了會影響成長。
秋季到了,天氣涼爽了,人們的睡眠香了,飯量也漸長,熬過了苦夏的人們,體力消耗過大,此時正是進補的好時機,民間就有添秋膘的說法,添秋膘適當吃肉是很必要的。
肉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美食之一,不過也不能隨意的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否則,不僅身體會發福,還會引發多種疾病,那麼,秋季該如何吃肉呢?
首先,要多吃禽類肉少吃畜肉。肉食包括豬、牛、羊等畜肉,也有鵝、鴨、雞等禽肉,兩類肉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大有區別。畜肉中,豬肉的蛋白質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即使是瘦肉,肉眼看不見的隱性脂肪也占28%,而鵝、鴨、雞等禽肉的脂肪要少得多。
其次,吃豬肉時最好與豆類食物搭配。因為豆製品中含有大量卵磷脂,可乳化血漿,使膽固醇與脂肪顆粒變小,懸浮在血漿中,不向血管壁沉積,防止硬化斑塊形成。
秋季到了,孩子的胃口大開,吃肉當然是少不了的。不過,隻有科學地吃肉,才能既得到營養補充,又不會傷害身體。下麵介紹幾款肉類食物的科學做法,供大家參考。
土豆燒牛肉
牛裏脊肉350克,土豆200克,八角3克,醬油、植物油各20克,大蔥、薑各10克,黃酒、澱粉(玉米)、白砂糖各15克,花椒、鹽各5克,味精2克,香油適量。
(1)把牛肉洗淨切成3厘米長,手指般粗細的條;土豆削去皮洗淨,切成滾刀塊。蔥切成段,薑拍鬆成塊。
(2)把牛肉條放入沸水鍋中焯透撈出。
(3)勺內放油燒熱,加入蔥段、薑塊熗鍋,然後將牛肉入鍋,加上醬油、花椒煸炒,再加上肉湯500毫升,放入黃酒、白糖、八角同燒。
(4)待燒沸後,用小火燉至成熟爛時,放入土豆,待肉和土豆熟爛時,取出蔥段、薑塊和八角,加上精鹽、味精,用旺火燒沸,淋入濕澱粉勾芡,滴入香油即成。
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複組織等方麵特別適宜。
淮山瘦肉煲乳鴿
淮山藥100克,瘦豬肉150克,乳鴿1隻,蓮子25克,蔥段10克,薑2片,清水、鹽各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