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梨洗淨削皮,鍋中放少許水,把梨皮及打壞的羅漢果放進去小火煮開。等梨皮煮變色後再煮大概10多分鍾,就把梨皮撈起棄之,羅漢果繼續煮。
(2)梨用擦板擦,盡量小一點。
(3)擦好後與梨汁一起倒入鍋中煮沸。
(4)梨與羅漢果煮軟後加白糖繼續熬,其間攪拌。
(5)大約煮1小時左右,成膏狀,關火。待溫度稍涼後加入蜂蜜攪勻。
預防幹燥,滋陰養肺。
蜂蜜秋梨膏
鴨梨1200克,幹紅棗80克,薑20克,蜂蜜100毫升,冰糖100克。
(1)將鴨梨洗淨,削去外皮,然後用礤子將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薑削去外皮切成細絲。幹紅棗洗淨,瀝去水分,去核。
(3)將幹紅棗、冰糖和薑絲放入湯鍋中,和梨蓉及梨汁用大火燒沸後,蓋上蓋子轉小火慢慢熬煮約30分鍾。
(4)用漏勺撈出湯鍋中煮著的梨蓉和紅棗,用勺子擠壓出更多的梨汁。過濾掉梨渣、紅棗渣和薑絲,繼續用小火熬煮約60分鍾,離火晾涼。
(5)在熬好的梨膏中調入蜂蜜,混合均勻,放入密封罐中即可。
具有化痰止咳,通氣理肺,安神養心健脾之功效。
五寶秋梨膏
秋梨、蜂蜜、貝母、茯苓(或燕窩)、砂糖各適量。
將秋梨洗淨,榨幹梨汁並在梨汁中加入砂糖、蜂蜜,用火熬製,隨後再加入貝母、茯苓或燕窩,用微火熬至濃稠狀時即成。
消熱去實火,防治感冒。
秋季,給孩子適當喝秋梨膏,可以有效預防秋燥,不過,喝秋梨膏也有很多講究的,科學的飲用才最健康,最重要。看看下麵的飲食宜忌,你是否了解呢?
秋梨膏不能當飲料喝。
因為秋梨膏屬於涼性,常喝會損傷脾胃,尤其是脾胃虛寒、手腳發涼、大便溏瀉的人最好別吃秋梨膏,以避免虛寒症狀加重,更易腹瀉。
新生兒能喝秋梨膏水。
這是錯誤的,新生兒是不能喝的,秋梨膏的成分複雜,新生兒體質較差,千萬不可擅自服用。
秋梨膏能促進食欲。
秋梨膏含有能促進消化的無機鹽鈣、磷、鐵、茯苓酶、貝母堿等,能促進消化,增強食欲。
秋梨膏是保養品,多多益善。
秋梨膏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特別適合秋季食用,孩子可以適當食用,但不可過量,否則也會傷身。
秋梨膏該怎樣喝
進入秋季,天氣幹燥,很多父母都喜歡給孩子的案頭擺上一瓶秋梨膏,像飲料一般隨衝隨喝,感覺又清心又潤肺。其實,秋梨膏是不能當作飲料隨意喝的。
秋梨膏以白梨為主要原料,配上其他止咳、生津、潤肺藥物,如麥冬、生地、葛根、蘿卜、鮮藕等中藥加工熬製而成的膏劑,常用於治療因熱燥傷津所致的肺熱煩渴、咳吐白痰、便幹燥悶、勞傷肺陰、久咳咯血等呼吸道病症。
秋梨膏具有生津、降火、養陰、潤肺、止咳血等功能,這是因為膏中所含的物質大都是涼性,所以,脾胃虛寒、手腳發涼、大便溏瀉的人最好不要吃秋梨膏,以免虛寒症狀加重,更易腹瀉。
對於適合吃秋梨膏的人,應嚐試在家中自己製作傳統的保健型秋梨膏,選用秋梨、蜂蜜、貝母、茯苓、砂糖、燕窩等原料,具有消熱去實火的作用,常食不易患感冒。
(第二節)合理飲食幫助孩子度過多事之秋
科學食療,遠離胃炎困擾
熬過了苦夏,芳芳終於可以大快朵頤了,每頓飯,她都吃上兩大碗,媽媽看到孩子狼吞虎咽的樣子,也很高興,吃飯的時候還一個勁地鼓勵孩子說:“多吃點,秋季就應該添秋膘,冬天才不生病。”聽了媽媽的話,芳芳吃得更起勁了。
本以為孩子能吃是好事,誰知沒過幾天,芳芳就病了,肚痛難忍。起初,媽媽以為孩子吃壞了東西,可吃過藥後,疼痛並沒有減輕。到醫院一檢查被確診為胃炎,醫生說,秋季天氣轉涼,胃口大增,但進補也要有個過程,一下子吃那麼多,胃哪裏受得了啊?聽了醫生的話,媽媽慚愧地低下了頭。
秋季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欲較夏季旺盛,食量有所增加,致使胃腸負擔加重,特別是孩子,本身腸胃功能就較弱,再加上飲食無所節製,食用些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更易誘發胃病。因此,秋季進補要適當,填鴨式的進補隻會適得其反。
除了孩子的飲食無節製外,天氣變化也是導致秋季胃病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民間有句俗語叫“春捂秋凍”,有些父母認為,秋凍有利於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有意讓孩子少穿衣服,結果秋凍的火候沒把握好,導致孩子因貪涼而引發了胃炎。在此提醒大家,秋季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病或加重舊病。
另外,胃病的發生也與情緒變化密切相關,秋季人容易產生抑鬱情緒,壓抑的情緒也會誘發胃病或加重胃病,所以,要防治胃病,首先要根除心裏的抑鬱情緒,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秋季,天氣轉涼,孩子易被胃炎侵擾,科學合理的飲食能有效預防胃病的發生,以下是胃炎的食療方法,以供父母參考。
人參煨豬肚
豬肚1個,人參15克,幹薑6克,蔥白7根,糯米150克。
(1)將豬肚洗淨,蔥折去須切段,糯米洗淨,一起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合。
(2)砂鍋內加水,將豬肚放入鍋內,先用武火燒沸,撇去湯麵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至極爛熟。空腹溫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