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冬季飲食保健(5)(2 / 3)

貧血患兒應吃多動物血液和動物肝髒。

因為豬血、雞血、鴨血等動物血液裏鐵的利用率為12%,市場上出售的血豆腐,是預防兒童缺鐵性貧血的一種好食品。肝髒富含各種營養素,是預防缺鐵性貧血的首選食品。每100克豬肝含鐵25毫克,且易被人體吸收。

貧血患兒不宜吃豆製品,其補鐵效果不佳。

這是不正確的,每100克黃豆及黃豆粉中含鐵11毫克,人體吸收率遠較米、麵中的鐵吸收率高。

貧血患兒應多吃木耳、蘑菇、海帶、紫菜。

木耳和蘑菇中鐵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是補血佳品。海帶、紫菜等水產品也是較好的預防和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食品。

貧血患兒不宜吃芝麻醬。

芝麻醬富含各種營養素,是一種極好的嬰幼兒營養食品。每100克芝麻醬含鐵58毫克,還含有豐富的鈣、磷、蛋白質、脂肪。

過量喝茶,特別是濃茶會讓人體內的鐵流失,造成貧血。

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大量飲用濃茶後,鞣酸與鐵質結合形成一種不溶性物質,阻礙對鐵的吸收。因此,兒童要限製飲茶量,淡品茶水。

缺鐵性貧血就應立即補充鐵劑。

即使確診為缺鐵性貧血,也不能立即補鐵治療。因為缺鐵的原因很多,有攝入不足、吸收不良及丟失過多等。特別是慢性失血,可能為胃腸道惡性腫瘤,如果診斷不明,就盲目給予鐵劑,其貧血症狀可能會暫時改善,但會影響原發病的診斷和治療。

小兒貧血不可盲目補鐵

缺鐵性貧血是兒童常見的營養缺乏症,受一些補血廣告的誤導,很多父母認為應該給孩子多補鐵,補鐵無害,多多益善。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會導致孩子出現體內鐵負荷過重,即出現“補血”過多的現象。

一般沒有導致缺鐵的病因存在,正常人每日鐵的排泄量約為1mg,但小兒因不斷生長發育,每日所需鐵量相對較多,一般出生後4月~3歲每天需約1mg/kg;早產兒每天需約2mg/kg。各年齡的孩子每天攝入總量不宜超過15mg。

如果過量補鐵,就會引發一係列病理生理改變,出現多種髒器功能異常,最終發展為血色素沉著綜合征。當人體內鐵過量時,首先會出現胃腸道症狀,如嘔吐、惡心、食欲下降、腹痛、便秘等,還常伴有頭痛、頭昏、出汗、心慌等,甚至還可能引起肝腎功能損害。因此,父母切不可盲目給孩子補鐵。

小兒盜汗的食療

一到冬季,芬芬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出汗,有時連枕巾都會濕透,一覺醒來,好像孩子剛剛進行了一場大運動量的活動,大汗淋漓的。為什麼孩子會出這麼多汗呢?是不是晚上睡覺蓋的太多了呢?於是,媽媽少給孩子蓋了點,但情況依然沒有好轉。

於是,父母急忙將芬芬帶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孩子出汗多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原來,芬芬的媽媽認為孩子增強體質就要補充營養,常給孩子吃魚、肉,從而導致體內熱量過多而常出汗。

芬芬的這種情況稱之為盜汗,那麼,什麼是盜汗呢?盜汗是指入睡後出汗醒後汗止,盜汗多屬虛勞之症,尤以氣陰虛者多見,多發生於1~6歲形體消瘦的兒童,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生病了才會出現盜汗的情況,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孩子生長發育迅速,對水穀精微的需求更迫切,但小兒脾胃功能還沒有完善,便會產生對水穀精微需求量大、而脾胃功能未健全的矛盾,容易被飲食所傷。

加上有些父母一味讓孩子吃多、吃好,片麵追求高營養食品,或過於寵愛,任其進食生冷、甜膩、油炸及不消化食物,以致超過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及轉運功能,日久食積於內,鬱而化熱,便出現了盜汗。一般生理性小兒盜汗及缺鈣引起的盜汗,可用食療方法糾正。

對於盜汗患兒,父母不但不能濫用補品,恰恰相反,應調整飲食,控製患兒的葷食、素食,讓兒童多吃些蔬果,糾正孩子偏食的毛病,專吃魚肉雞類,愛吃巧克力,不吃青菜,這種飲食習慣易生內熱,應避免。

小兒盜汗,除了生活上的注意和護理外,還需要通過食療進行輔助治療,下麵就介紹幾則食療法給大家,以供參考。

泥鰍魚湯

泥鰍魚200~250克。

(1)用溫水洗去黏液,去頭尾、內髒,用適量菜油煎至黃色。

(2)然後加水適量,煮湯至半碗,再加鹽適量,喝湯吃肉,每日一次,年齡小者分次服食。

本方治療因營養不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缺鈣、佝僂病等引起的盜汗,效果良好。

炸氣鼓鴨子

鴨肉200克,雞蛋150克,黃油25克,鹽、胡椒粉、蘇打粉、味精各1克,番茄沙司35克,小麥麵粉、植物油、生菜各50克,胡蘿卜、菠菜、菜花各65克,土豆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