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各種湯泡飯,有些人甚至是百吃不厭,覺得這樣既快捷又省事,還能填飽肚子。其實,這種觀念時錯誤的,經常吃湯泡飯對你的胃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尤其是不利於老人和孩子。
我們知道,口腔是人體的第一大消化器官。在吃東西的時候,首先就是要咀嚼食物,充分利用第一道消化工具對食物進行初步分解消化。因為堅硬的牙齒能夠將大塊的食物切磨成細小的粉末或顆粒狀,便於下咽,也便於食物下一步的繼續消化吸收。同時,更重要的是在不斷咀嚼過程中,口腔中的唾液腺才有唾液不斷分泌出來,咀嚼的時間長,唾液的分泌就多。唾液能將食物濕潤,其中也含有許多消化酶,具有幫助消化吸收及解毒等功能。食物在口腔中進行較好的初步消化和分解後,就能減輕胃的消化吸收工作,對腸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湯泡飯是湯和飯混在一起的,由於其中包含的水分較多,飯就會比較鬆軟,很容易吞咽,因此咀嚼的時間也會減少。這就使得食物還沒有經咀嚼爛就連同湯水一起快速吞咽下去了。這不僅讓人“食不知味”,而且舌頭上的味覺神經也沒有受到刺激,胃和胰髒產生的消化液不多,結果加重了胃的消化負擔。久而久之,就容易導致胃病的發作。所以,湯泡飯還是少吃為妙。
健康危害:
1、如果我們經常吃湯泡飯,吃進去的飯菜往往是囫圇吞棗,飯菜沒有經過牙齒的嚼爛和唾液的消化,很快從口腔咽到了胃裏,這樣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影響腸胃對食物的正常消化。而且,湯泡飯中的湯還會衝淡唾液和胃液,削弱了唾液和胃液對食物的消化作用,久而久之還可引起消化不良,易得胃病。
2、在吃肉類食物時,未經充分咀嚼就咽下去,就會影響蛋白質在體內的吸收。
3、人體的胃容量有限,湯進去多了勢必會影響進食量,由此就會影響營養素的攝入,長期下去則可能出現營養缺乏。
點擊方案:
如果想喝湯,可以在吃飯前少喝一些味道可口的湯。因為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如同一條通道,是食物必經之路。在吃飯前先喝幾口湯(或進一點水),等於是在給這段消化道加“潤滑劑”,讓食物能順利下咽,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
在吃飯的中間,也可以不時地進點湯水,這有助於食物的稀釋和攪拌,從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果飯前不喝湯,吃飯時也不進湯水,飯後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但這時喝水反而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當然,飯前喝湯也不是喝得多就好,也要因人而異,掌握進湯時間。一般來說,中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而早餐前可適當多些。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鍾左右為佳,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
相關鏈接:
我們知道喝湯有益於健康,但是喝湯也存在著很多健康誤區,下麵這些誤區就很值得引起我們注意:
1、喝湯不吃“渣”:試驗證明,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後,湯水看上去雖然很濃,但其中蛋白質的溶出率隻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經過長時間燒煮的湯,其“渣”吃起來口感雖不是很好,但其中的肽類、氨基酸等更有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因此,除了吃流質的人以外,應提倡將湯與“渣”一起吃下去。
2、喝“獨味湯”: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麵的,即使是鮮味極佳的富含氨基酸的“濃湯”,也會缺少很多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因此,我們提倡用幾種動物與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不僅能讓湯的鮮味互相疊加,還能使營養更全麵、豐富。
3、飯後才喝湯:這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吃法,因為最後喝下的湯會將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物稀釋,結果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應在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先潤滑一下,以減少幹硬食品對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並促進消化腺分泌,起到開胃的作用。
4、湯的溫度過高:有人喜歡喝滾燙的湯,其實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隻能忍受60℃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就會造成黏膜燙傷。雖然燙傷後人體有自行修複的功能,但反複損傷極易導致上消化道黏膜惡變。因此,湯的溫度以50℃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