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中藥湯苦不宜加糖(1 / 1)

中草藥煎成湯劑,常常會有一股苦澀味道,讓人難以下咽,不少人因此會在湯劑中加些糖來衝淡苦味。然而,苦味藥加糖後,是有可能降低藥效的。

健康危害:

中成藥在製作過程中,由於考慮苦味藥加糖會影響藥效,因此並非所有的中成藥都是甜味的。而且,有些藥物的苦味可以刺激消化道腺體分泌出消化液,這對於充分發揮藥效是大有好處的。如果嫌味道苦而加糖,這種作用就不複存在,藥效也會受到影響。

其次,糖中含有一定量的鐵、鈣離子和其他物質,如果與湯藥同服,就可能發生化學反應,使藥中的某些成分性質改變,出現沉澱、混濁等,這樣就可能會降低療效,有時對人體健康還有害處。由於中藥是多味組成,組成的藥液中化學成分也比較複雜,因此最好避免加糖後服用。

此外,中藥講究藥性,每味藥都有辛辣、甘甜或苦澀的特性,苦味藥多用於祛熱,因此其苦味一定是有目的的。例如馬錢子是一味極苦的藥,如果加糖後服用,藥效就會降低。

點擊方案:

中藥藥理學研究發現:改變湯藥的溫度,可以減少湯藥的苦味。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舌根下高於舌麵0.5℃。而味覺器官,即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布在舌麵,當湯藥溫度與舌周圍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其感覺也最靈敏。也就是說,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而當湯藥的溫度高於38℃或低於35℃時,味覺神經感覺不太靈敏,這時苦味就會減弱,不太苦口,有利於吞咽。

中醫認為,凡理氣性中藥,溫服則易舒,涼服則易增滯,不利藥效的發揮;活血、補血、涼血和止血類中藥,溫服則沸騰,涼服則瘀滯;特別是寒性藥,更要溫服,可發散攻下,以助藥力;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功能為疏散肌表,宜溫服。因此口服大多數中藥湯劑時,溫度以30~35℃最佳,苦味也最淡。如果冷服,就可能引起胃腸道刺激反應,導致嘔吐、腹痛等。

相關鏈接:

湯劑,古稱湯液,是中藥最為古老的劑型之一,在中醫臨床應用中也最為廣泛,特別適用於各種慢性疾病。

不過,湯劑服用方法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和治療效果。一般來貨,服用湯劑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服藥時間

湯劑的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來確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要想使藥力停留較久,宜飯後服;病在下焦的(膀胱、腸),要想使藥力迅速下達,宜飯前服;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滋補藥,胃中空虛時容易吸收,因此宜空腹服。所謂空腹服,是指早飯前1小時或晚飯後1小時服藥。一些特殊藥物要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藥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服藥前應喝點兒糖水,這樣可以增強殺蟲效果;攻下藥在大便後立即停服;安神藥、滋補藥、延緩衰老的藥物等,宜在睡前服;治瘧藥應在發作前2小時服用。而急診用藥一般沒有時間限製,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應定時服用。如遇汗難出者,可縮短服藥的時間,以利於發汗。

2、服藥溫度

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都宜采用溫服法,但有特殊治療需要時需要按特殊服法服用。比如治療寒性病,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屬理氣、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藥、除煩止渴祛暑之劑,宜熱服;治療熱性病,服清熱藥和消暑藥、收澀固精止血之劑、解毒劑,宜冷服;大熱病用寒藥應溫服;大寒病用熱藥應冷服。

3、服藥劑量

中藥湯劑都是煎煮2~3次後的合並液,再按臨床需要分次服藥。一般來說,每次以服用150~200毫升為宜,但有些病症例外。比如發熱患者在服清熱解毒劑時,藥液可稍多些,以增強藥力;生津止渴藥,藥液量也應多,並可代茶頻服;身強者服藥也要多些,但身弱者如兒童和重病人,服藥量應少些。一般兒童1歲以內用成人藥量的1/5,1~3歲用成人藥量的1/4;4~7歲用成人藥量的1/3;8~10歲用成人藥量的一半;10歲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藥量了。

4、服藥次數

一般湯劑一日可以分早晚2次服用,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補液藥應早晚各服1次,發汗藥可加服2~3次,含咽藥汁可少量多服幾次。掌握了這些方法之後,就能夠更好地利用藥性,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