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是一種家庭中常備的外用藥,使用方便,療效也比較顯著。然而,在使用該藥治療跌打扭傷時,許多人傷後立即貼上膏藥,以為這樣傷痛會好得快,這種做法種不僅無法緩解疼痛,還會造成局部腫脹加重,使疼痛更厲害。
健康危害:
人體組織受到外力損傷後,就會呈現出炎症反應,使液體大量自血管內滲出到扭傷處,導致局部慢慢出現腫脹,繼而壓迫神經引起疼痛。一般來說,這種反應在24小時內可以達到頂峰。如果在此期間貼上傷濕止痛膏,其活血作用就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自血管內滲出的液體也會增多,局部腫脹疼痛也會加重。因為膏藥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所以傷後即貼根本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點擊方案:
不慎跌打損傷後,在皮膚無破損的情況下,應先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患處或穴位處的皮膚擦淨,也可以冷敷或用冷水衝洗患處,使血管收縮,減輕腫脹疼痛現象。等24小時後再貼傷濕止痛膏,這樣既可減輕疼痛,又可縮短病程。
相關鏈接:
膏藥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很多人在遇到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而出現腰腿疼痛、肩背酸脹、肌膚麻木、關節腫痛等病症時,都會選擇用某種膏藥貼上,以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或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的目的,有時還真能收到藥到病除的功效。
不過,要想讓膏藥達到治病的目的,貼膏藥就必須得法,否則不僅影響療效,還容易弄髒衣物。
1、在使用膏藥前,要先將損傷或疼痛部位的皮膚用溫開水洗淨擦幹,然後可在患處壓痛點上做一些輕柔的按摩手法,也可進行局部熱敷或配合拔火罐,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膏藥的效力。
2、將準備好的膏藥置於文火上反複烘烤,待其烊化後再調勻並趁熱敷於患處。應注意的是:膏藥不可過熱,以不燙手為度,以防止灼傷皮膚或造成膏油過嫩而外溢。
3、少數人在貼膏藥後可能會出現局部皮膚發紅、奇癢、起水泡或紅疹等現象,此時應立即將膏藥揭下,暫停使用,避免引起患部發炎潰瘍。
4、貼膏藥期間一般應忌吃生冷和刺激性食物,還需要注意局部保暖,防止風寒濕氣的侵襲。另外,孕婦一股忌貼膏藥,女性月經期的腰骶及下腹部也應慎用。
5、膏藥揭下後,常會在皮膚上殘留一些油跡,這時可以用鬆節油、煤油或汽油擦去,鬆節油效果最好。染在衣物上的藥油也可用上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