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3章 消炎慎用抗生素(1 / 1)

現在仍有不少人將炎症與感染相混淆,將消炎與使用抗生素混為一談。一旦遇到外傷出血、感冒發燒、哮喘咳嗽等,就用抗生素,認為抗生素能消炎。其實這是錯誤的。

健康危害:

炎症,是指人體組織或器官對有害刺激或損傷所產生的一種防禦反應,表現為炎症部位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以及全身白細胞增多和體溫升高等。機體的這種炎症反應機製,可以促進組織損傷的修複,但過於劇烈的炎症反應,卻可使組織細胞壞死,造成功能障礙。引起炎症的原因,可能是物理性的,如刀割傷、燙傷、凍傷等;也可以是化學性的,如強酸、強堿燒傷;還可以是過敏原所致的變態反應性炎症,如花粉、粉塵、藥物等引起的過敏。此外,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感染也可以引起炎症。

可見,感染僅是炎症的一種,而細菌引起的感染又隻是微生物感染的一部分。

炎症與感染的意義有所不同,治療的方法也有差異。炎症可以用抗炎藥物,以抑製過於強烈的炎症反應,減輕發熱、疼痛等症狀,防止功能性障礙等不良反應。常用的抗炎藥物有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鬆,以及糖皮質激素,如可的鬆、氫化可的鬆、強的鬆等。一些炎症也可以用物理療法減輕反應,如熱敷、冷敷、紅外線、超聲波等。而感染則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原采取不同的抗感染藥物。如果為病毒感染,則要用抗病毒藥物,如治療流感用嗎啉胍;如果為寄生蟲感染,則要用抗寄生蟲藥物;如果患瘧疾,需要用氯喹;腸道寄生蟲感染用左旋咪唑等。而若是致病細菌等微生物感染,則需要用抗生素,如青黴素、紅黴素、先鋒黴素等。抗生素隻對細菌等致病微生物有效,對其他感染及非感染引起的炎症都沒有治療作用,不應濫用。

點擊方案:

當炎症是由細菌引起時,要用抗生素控製感染,此時一般不用抗炎藥,以免掩蓋病情。但如果發熱疼痛明顯,可適當用解熱止痛藥,如撲熱息痛,以減輕發熱疼痛症狀。如果炎症是非感染因素所致,一般不要用抗感染藥物,如平時常見的哮喘,就是由過敏原引起的支氣管炎,非感染所致,一般隻用有抗炎作用的糖皮質激素即可。除非合並感染,才合用抗生素。

相關鏈接:

在服用一些抗菌類藥物時,很多人認為應該在飯後吃,理由是抗菌類藥物對腸胃會產生很大刺激,飯後服用可以減輕藥物對腸胃道的刺激。

其實不然。每種藥物應該怎樣服用都是經過實驗室和臨床試用觀察多次的,並取得可靠數據,經過國家醫藥管理部門審核通過,同意生產投入臨床試用的。哪些藥物適合飯前服用,哪些藥物適合飯後服用,並非一成不變。因此在服用藥物時,患者應遵照醫生的囑咐,而不是自己認為理所當然地隨便做主。

現在,有些常用的抗菌類藥物恰恰應該在空腹時服用。因為飯後服用,食物可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或使藥物的利用率降低。適宜空腹服用的抗菌類藥物主要包括:

1、頭孢氨苄(先鋒4號)、頭孢羥氨苄、頭孢拉定(先鋒6號);

2、諾氟沙星(氟呱酸)、環內沙星(環丙氟呱酸);

3、紅黴素、四環素、林可黴素(潔黴素,副作用較多,現已較少應用);

4、異煙肼(雷米封)、利福平。

如果患者能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或醫生囑咐服用藥物,那麼可以使每種抗菌類要素都發揮它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