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張三豐的養生絕招—一以慢製快,以柔克剛(1 / 1)

說起太極拳,雖然傳至現代有楊派陳派等多種流派,人們最耳熟能詳的卻還是一個古人張三豐。比起創製五禽戲卻不久於人世的華佗,也許被傳說為太極拳劍鼻祖並人到晚年仍身輕體健的張三豐要更為人們所推崇。

張三豐是明初一位傳奇的高道,他一生“神龍見首不見尾”,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二張三豐學問高深,修為精湛,精通詩文、武術、養生。明成祖朱棣多次召見他,張三豐根本不予理睬,後來朱棣大修武當山道觀,企望以此感化他,可這位看透世俗的真人依然不為所動。相傳,朱棣在宮中懸掛張三豐的畫像,經常默默為他上香。朱棣為何如此看重張三豐,今天仍很難找出原因,不過這從側麵可以反映,張三豐肯定不同凡響。

張三豐的一生,貢獻很多,我們隻是想談談他在養生方麵的理念。張三豐認為人的生命源於道,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主張性命雙修,自無為到有為,再有為返無為。

張三豐之所以流傳千古,很大原因是因為他與太極拳之間的淵源關係,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說法多種多樣,然而張三豐的理念與太極拳的理念卻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說太極拳來源於張三豐,也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乜。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太極拳古老原本、樸實無華,甚至某些動作還帶有外家長拳的風格。所以,太極拳,是一套內外雙修,剛柔相濟,陰陽互助,體用兼備,技擊性較強的典型傳統武術。外行人看太極拳總是慢慢悠悠的,認為太極拳有慢無快,當看到快動作或猛發力的時候就認為這不是太極拳。

太極拳的慢,是太極拳健身的需要,是學練太極拳的初級階段。慢練太極拳達到一定程度即產生內力,即可由慢漸快,可進行發力訓練。快練或發力數招之後又轉為慢練。太極拳的真功夫是快慢相濟。慢如枝長花開,快則風馳電掣。慢練通絡活血,快練發力格鬥。為健身而學練太極拳,可以隻慢不快。為了功夫而學練太極拳,應當先慢後快,由慢漸快,由快又漸慢。有慢無快不出功夫。隻求快而忽視了慢練的基本功,可謂欲速而不達,也不出功夫。

太極拳的慢指的是後發製人,很少主動出擊,當然為了引誘對方出手,會主動攻擊,以作試探,太極拳並非如表麵看來一樣緩慢,它講求的是自然快慢,慢的目的是為了疏通身體血脈,使勁力的運用更加順遂,這樣才會培養出爆發力,太極拳的慢,可以理解為實戰中頭腦的冷靜,仔細觀察對手的意圖,揣度其意圖,如果能完全做到,那麼對方的攻擊盡管猛烈淩厲,不過我順其力,順勢反擊,可一擊而中。這也就是太板拳慢的作用。

其實太極拳有慢也有快,有柔也有剛。初學太極拳時需要慢慢練習,越慢越能感覺到太極拳的原理,找到太極拳的真締。當找到了太極拳的真締,才能練好太極拳。才能由慢到快,慢中有快。由柔到剛,柔中有剛。才能發力威猛,達到太極拳的高層境界。

學練任何一種太極拳都能給人帶來健康,隻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犬桶卷.才能獲得晶偉的健身效果。隻有感悟到太極拳原理,找到太極的真締,才能練出太極功夫。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快得幾乎讓人受不了,什麼快餐、快速路、高速公路、鐵路提速、快人快語、急性子等等。快有快的好處,可以提高效率,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快不一定好,慢不一定壞。快有快的好處,慢有慢的道理。武術中太極拳講究的就是一個“慢”字,充分體現了“慢的哲學”,有誰見過快手快腳打太極拳的?所謂“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才是太極拳的精髓所在!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太極也罷,書畫也罷,古琴也罷,茶道也罷,都是慢的藝術,你要能慢下來,有一種慢的願望和慢的情懷,才可能進入其核心。但是,在我們的現實裏,,慢有時候比快更難做到。而急哄哄的人、追功逐利的人,注定與“慢”無緣。

悠遊於快與慢之間,快是表象,慢是內核。以太極為例,站樁的時候,慢慢放鬆,感覺自己像花一樣慢慢地盛開……太極拳的慢動作中透露著精神,這種精神能使人處於圓滿、和諧、平衡的狀態。慢,其實是在跟快較勁。太極和書法、古琴一樣,都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態度,因為熱茶還需慢慢飲,慢飲中才會有細膩的滋潤,精致的享受。

對書法而言,慢會產生細膩,產生密度;對古琴而言,慢更能感受韻味,感悟心靈;對太極而言,慢才是精種意氣抵達至高至遠境界之通途。慢的哲學,讓人們能夠於數者之間找到了彼此相通相融的精神脈息。

打拳對於人們意味著什麼,它真正的意義不在於防身或者格鬥,而在於慢的境界裏的內心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