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兒童癲癇病的用藥知識(1)(2 / 3)

三、治療癲癇不宜頻頻換藥

在癲癇門診工作時,往往遇到一些病兒家長,當問到以往治療情況時,回答是:“什麼藥都用過了,都沒效”。再進一步了解才知道,原來一種藥隻用了幾天,沒看出效果就換藥,第二種也隻用了少數幾天又換藥,幾乎把常用的幾種抗癲癇藥都用過了,也沒看出效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由於換藥太頻繁。

某種抗癲癇藥是否能治療某個癲癇病兒,首先要看選藥是否正確。不同發作類型應選用不同的藥物。若用卡馬西平治療失神小發作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如選用丙戊酸鈉治療就可能有效。反之若是複雜部分性發作,用卡馬西平的效果就比丙戊酸鈉要好。

假如選藥基本正確,要想達到治療目的,還有兩個起碼的要求,一是藥量要夠,二是要用過足夠的時間。

四、如何安排服藥時間

有些人對每天服用幾次抗癲癇藥最合適這個問題並不重視,他們認為隻要把每天的藥量計算準確,一天之內分幾次把這些藥吃完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正確掌握每日服藥時間,按時服藥,能明顯提高療效。

服藥的時間與藥物半衰期有著密切關係。藥物半衰期是指藥物進入身體後經過代謝逐漸排出,其血中藥物濃度下降到一半時所需的時間。根據計算及實驗結果,應用抗癲癇藥物5個半衰期以後,其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可以達穩態水平。以後,為了避免血藥濃度波動太大,兩次服藥間隔的時間必須等於或小於半衰期。這樣,藥物才能保持某種程度的蓄積,達到持續性的療效。

苯巴比妥的半衰期較長,小兒大約在40小時,因此從理論上說可以2~3天服1次藥,即可控製發作。但1次大量服藥,可引起一過性鎮靜作用,因此可將每日劑量按1次或分2次服用,不必每日服藥3次。苯妥英鈉可每日服1次或2次。卡馬西平的半衰期小於20小時,應每日服藥2次。丙戊酸鈉的半衰期較短,僅10小時,因此每日應服藥3次。氯硝基安定可每日服1次。

每日隻需服一次的藥物可安排在睡前服,每日需服兩次的藥物可安排在早晨起床後及晚飯後服,中間間隔12小時。

每日需服3次的藥物,可安排在清早起床後,下午2時及晚上臨睡時,大致按8小時一次即可,不必半夜叫醒小兒服藥。

目前有些藥物(如丙戊酸鈉)已做成“控釋片”,服藥後24小時內陸續釋放,在血中可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因此這種劑型的藥物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五、同時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效果就一定好嗎

常用的幾種抗癲癇藥物相互作用大致如下:

(1)先用苯巴比妥,加用丙戊酸鈉後苯巴比妥的血濃度可增高50%~100%;(2)先用苯妥英鈉,加用丙戊酸鈉後苯妥英鈉的血濃度降低;(3)先用苯妥英鈉,加用苯巴比妥或卡馬西平後,苯妥英鈉的血濃度增高或降低;(4)先用丙戊酸鈉,加用卡馬西平後,丙戊酸鈉的血濃度降低20%;(5)先用氯硝基安定,加用苯妥英鈉後,氯硝基安定的血濃度降低;(6)先用丙戊酸鈉,加用氯硝基安定後,控製發作可能增強或減弱,血濃度變化不大。

另外,從大量病例統計的結果來看,多藥聯合應用並不比單藥療效好,且出現的毒、副作用的機會卻較應用單藥為多。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還見到過用多藥治療不能控製發作的病兒,在藥物血濃度監測的情況下,我們將病兒所用的藥物謹慎地減為一種後,反倒控製了癲癇發作。

當然,對那些單藥治療已達有效血濃度仍不能控製發作的癲癇,也可加用另外一種藥物,但不是藥物越多效果就一定越好。

六、正確理解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

許多癲癇病兒的家長不願給孩子吃西藥,願意讓其吃中藥或找一些偏方給病兒服用。究其原因,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為“西藥有副作用”,有些宣傳廣告中也往往誇大西藥有副作用這個論點。其實任何藥物(包括中藥)都是既有治療作用也有副作用。有些家長看到藥物說明書上寫到某藥有多少多少副作用,就認為隻要吃這種藥,就肯定會出現這些副作用,這種看法是不全麵的。藥物說明書上所列出的副作用隻說明用此藥時有可能出現,而且發生的機會是很少的,主要還是治療作用。假如一個藥物的副作用很嚴重或經常出現,這種藥物是不允許生產、臨床也不會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