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些家長看到藥瓶上印有一個“毒”字,就認為這藥屬於“毒藥”。其實“毒”字的目的是提醒人們用此藥時要小心,隻能在醫師指導下應用,要注意劑量及使用方法,用量過大會產生毒性作用;還提醒人們要注意保管,避免誤服。
客觀地說,抗癲癇藥物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一般沒有什麼副作用,但個別病兒耐受性較差,由於個體差異可能會發生某些副作用。
常見的毒性反應如嗜睡、眩暈、厭食、惡心、嘔吐等,在應用撲癇酮、苯巴比妥、氯硝基安定、卡馬西平等時都可能發生。這些毒性反應往往在開始服藥時出現,一般不會發展成嚴重情況。這些反應往往和用藥劑量有關,如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到有效劑量,大多可以避免發生。
還有一種副作用屬過敏反應,表現為出皮疹,這與個體特異反應有關,與藥物劑量關係不大。任何抗癲癇藥物都可能引起皮疹,其形式多樣。如出現過敏反應應考慮停用該藥,換用其他抗癲癇藥物。
由於抗癲癇藥物需長期服用,而各種藥物均由肝髒代謝解毒,因此要注意藥物對肝髒的影響,需定期檢查肝功能。抗癲癇藥物對造血係統也有一定影響,可以引起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及骨髓抑製,因此要定期檢查末梢血象、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
七、服用抗癲癇藥物不會“把孩子吃傻了”
在治療癲癇的過程中家長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吃藥會不會把孩子吃傻了”。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可能與癲癇病人長期服藥,又常合並有智力低下,誤認為智力低下是服藥所致有關。
癲癇病人有時合並智力低下這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實際情況,它與許多因素有關。許多神經係統疾病既能引起智力低下,又會引起癲癇發作。如新生兒時期曾有重度窒息、嚴重的顱內出血、先天性腦發育畸形或一些遺傳性疾病(如結節性硬化症)等都可以引起癲癇發生而且常合並智力低下,有時先表現出智力低下以後才出現癲癇發作,這類病人的智力低下與是否用抗癲癇藥物無關。出生後發生一些神經係統感染(如腦炎、腦膜炎)或嚴重腦外傷後遺症等也常出現智力低下和癲癇,這當然也與應用抗癲癇藥無關。
此外,癲癇的發病年齡、發作次數及癲癇的類型都與智力有關,因此不能把智力低下的原因都認為是服用藥物所引起的。
至於抗癲癇藥物對智力的影響,每個藥的情況不太一樣。有人認為在病兒應用苯巴比妥的早期,可對病兒的認知及行為有影響,以後逐漸不明顯。也有人認為苯巴比妥對部分病兒的智力有影響,假如血中藥物濃度達中毒範圍時,則影響更明顯。國內有人對服用苯巴比妥的病兒的記憶功能進行研究,結果是在服藥期間部分病兒的記憶力受到影響,但停藥後可以恢複,並達到中等以上水平。
苯妥英鈉對記憶、智力、反應速度等方麵均有一定影響,而且血中藥物濃度越高越明顯。即使在有效血濃度範圍內,且無任何藥物中毒的臨床表現,也能使病兒精神遲鈍。
卡馬西平和丙戊酸鈉對小兒認知功能則沒有多大影響。
雖然抗癲癇藥物對認知功能可能產生一些影響,但大量研究結果證明,當癲癇經過藥物治療發作得到控製以後,雖然繼續用藥,病兒的智商和記憶商均有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