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癲癇病兒出現智力低下的原因很多,與癲癇的病因、發作類型、起病年齡,發作次數等有著密切關係,而與服用抗癲癇藥物的關係並不大。服藥對病兒是安全的。反之,如不應用抗癲癇藥物,發作不能控製,造成驚厥後腦損傷,倒是容易出現智力低下。
八、苯巴比妥的優缺點
苯巴比妥的商品名稱為魯米那,從1912年開始用於治療癲癇,至今已有80餘年曆史,經過實踐檢驗,它治療癲癇的作用已被廣泛確認,而且毒性低,價格廉,至今仍為抗癲癇的第一線藥物。
苯巴比妥主要用於強直-陣攣發作及陣攣性發作,也可用於其他部分性發作,但對單純失神小發作無效。還可治療新生兒驚厥和預防熱性驚厥複發。
苯巴比妥的半衰期在成人為50~160小時,在小兒為30~70小時,需服藥2~3周後才能達到穩態血濃度。每天的劑量按體重3~6毫克/千克,分1~2次服用即可,不必每天服藥3次。其抗癲癇有效血濃度為15~40微克/毫升,中毒血濃度大於50微克/毫升。
苯巴比妥口服或肌肉注射後很容易吸收,口服後血中濃度達到最高峰的時間為3~4小時,肌肉注射後也需1~2小時才能達到高峰。過去有些醫師在處理正在驚厥的小兒,往往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其實並不能達到即刻止驚的效果,而有些驚厥的病兒在注射後不久驚厥停止,這是由於驚厥自動停止,隻是巧合,並非藥物作用。
苯巴比妥雖然起作用慢,但它維持的時間長,是預防驚厥複發的理想藥物。前麵已談到苯巴比妥每天的劑量為3~6毫克/千克,在具體應用時則要注意年齡差異,年齡越小,按千克計算的維持量就相對要大一些。有一個簡單的計算方法,平均每天每千克體重給1毫克苯巴比妥時,可達到5微克/毫升的血藥濃度。
苯巴比妥是個比較安全的抗癲癇藥,利文斯通醫師曾調查了1.5萬多例用苯巴比妥的病人,隨訪25年以上,未見到l例發生不可逆的毒性反應。其他一些研究人員也指出,苯巴比妥的不良反應與劑量有關,如血藥濃度在治療範圍(30微克/毫升)以下,很少有毒性反應;若血濃度大於50微克/毫升,可有眩暈、頭痛、乏力、精神不振、運動功能障礙、黃疸、中毒性肝炎等;血藥濃度大於60微克/毫升,可引起昏迷。
在開始服用苯巴比妥時,有些人會感到困倦、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1~2周後這些副作用會自動消失。人體對這些副作用能產生耐受性,這對癲癇的治療是一種好現象,在長期應用時病人不再出現副作用,而隻保留其抗癲癇作用。
除了常見的一過性困倦和嗜睡的副作用外,對小兒來說更常見的一種副作用是興奮不安,活動過多。如病兒整天在屋裏跑來跑去,鑽桌子、搬椅子,東摸摸,西碰碰,翻東西,語言增多,煩鬧,耍脾氣等等,整天不能安靜。這種情況與藥物劑量和血藥濃度無關。有時因此要換用其他藥物。
長期應用苯巴比妥的病兒需注意,用此藥時不能突然停藥,突然停藥可能出現“戒斷症狀”,如焦慮、震顫、興奮、驚厥等,甚至會出現驚厥持續狀態。當癲癇控製3~4年不再發作準備減藥時,也要逐漸緩慢減藥,一般在0.5~1年內減完。
九、服用卡馬西平要從小劑量開始
卡馬西平又叫酰胺咪嗪,商品名為痛驚寧、痛可定、得理多等,它是20世紀50年代人工合成的藥物,我國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
卡馬西平對複雜部分性發作效果最好,在強直-陣攣發作、簡單運動性發作的病人中也可應用,對肌陣攣和失神發作效果不好。本藥還可用來治療三叉神經痛。
國產的卡馬西平有100毫克及200毫克兩種規格,得理多為200毫克片劑,應用時要注意區別。
卡馬西平每日劑量為10~30毫克/千克,分2~3次服用。有些病人按每日2次服藥時,在服藥後2~4小時如出現頭暈、惡心等輕微副作用時,可將1天的劑量分成3~4次服用,副作用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