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治療時,應從小劑量開始,在2~3周內逐漸加到應服用的劑量。例如1個6歲病兒,體重20千克,按每天給藥15毫克/千克計算,他需要每天服用300毫克(即0.1的片劑,每天3片)。最初開始服藥的5天,每天2次(早、晚),每次服半片;第二個5天,每天3次(早、中、晚),每次服半片;第三個5天,早上服半片,中午服半片,晚上服1片;第四個5天,早上服1片,中午服半片,晚上服1片;以後就加到足量,按每天3次,每次1片服用。
足量服藥1周左右即可達穩態血濃度,達到治療癲癇有效血濃度為4~12微克/毫升。在計算每日劑量時,如治療前沒有用過其他抗癲癇藥物,開始的用量可按偏小量計算,如已用過其他抗癲癇藥,則按偏大量計算每日用量。
單用卡馬西平治療的效果,比合用其他藥物要好。如在應用卡馬西平治療的情況下,又加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或撲癇酮時,可影響卡馬西平血濃度。
卡馬西平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胃腸不適、頭暈等。不良反應在開始用藥的數周內出現,如從小劑量開始服用,逐漸加到足量,則可減少發生的機會。
卡馬西平極少引起血液學障礙,極個別病人可見到骨髓抑製,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貧血及血小板減少。
大約有3%的病人服藥後可出現皮疹,且多發生在用藥早期,這可能與劑量較大有關。皮疹可表現為斑丘疹、麻疹樣或蕁麻疹,一般不需停藥,減少藥量或暫停用以後再從小量開始試用,如皮疹嚴重或發生剝脫性皮炎則應停藥。
卡馬西平對小兒智力、認知功能無不良影響。
十、丙戊酸的治療作用
目前國內市場上可購買到的丙戊酸的衍生物有丙戊酸鈉(其國外商品名為德巴金)、丙戊酸鎂及丙戊酰胺(癲健安)。
丙戊酸類藥物對失神發作有良好的療效,有時甚至出現戲劇性的效果。有家長反映孩子原來一天犯病許多次,從吃藥後就一次也沒犯過。此類藥也是肌陣攣發作的首選藥物。它還可用於全身強直-陣攣發作,主要是對一些原發性全身性癲癇。部分性發作也可應用此類藥,但其效果不如其他一線藥物。丙戊酸還可預防熱性驚厥複發。
有人認為丙戊酸鎂比丙戊酸鈉更優越,前者療效高、質量比較穩定,沒有丙戊酸鈉的吸潮性,病人應用方便,而且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於鈉鹽,並且鎂還有抗驚厥作用。
丙戊酸鈉的片劑為200毫克,德巴金糖漿的含量是每毫升40毫克。每日劑量為20~40毫克/千克,分3次口服。
丙戊酸鎂片劑有0.1及0.2兩種規格,每日劑量20~30毫克/千克,分3次口服。
丙戊酰胺(癲健安)片劑為0.1及0.2兩種,小兒每天10~30毫克/千克。
由於丙戊酸半衰期較短,僅10小時,因此全天藥量應分成3次服用。達穩態血濃度時間為2~3天。丙戊酸的抗癲癇發作血濃度有效範圍為50~100微克/毫升。
丙戊酸類藥物假如與苯巴比妥同時應用,可抑製苯巴比妥的代謝,延長苯巴比妥的半衰期,可使苯巴比妥的血濃度增高,以致產生過度鎮靜。
丙戊酸鈉的副作用可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如從小劑量開始應用,逐漸加量或與食物同時服用,可減少反應。有些服用德巴金糖漿的病兒有時食欲反而增加,以致多食使體重增加,其原因還不太清楚。
本藥最初在臨床應用時,有文獻報告丙戊酸可引起肝壞死,1985年以前應用本病的40萬病人中,曾有40例發生肝功能衰竭,且多在用藥初期出現。在筆者應用丙戊酸鈉數千例的病兒中,尚未遇到此等情況,僅偶爾見到有無症狀性轉氨酶增高,在減少藥量後轉氨酶恢複正常。
服用本藥期間應定期複查肝功能及血象,用藥初期每1~2個月查一次,以後每2~3個月查一次。
本藥對小兒智力、行為及認知功能無不良影響。
十一、苯妥英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