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癌症的防治(2)(2 / 2)

四、維生素D

有預防結腸癌和直腸癌的功效。由於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當結腸或直腸黏膜發生異常增殖時,則有發生結直腸癌的危險,而維生素D和鈣則能使直腸黏膜的異常增殖發生逆轉,避免癌症的發生。維生素D常與維生素A共存於魚肝油中,在動物肝髒、蛋黃、牛奶、豆類、蝦皮及海帶等中含量較豐富。

(第五節)精神因素與癌症

一、精神因素與癌症有關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精神因素與癌症的發生、發展及其預後有著密切關係。精神緊張、情緒抑鬱往往是導致癌瘤形成的促發劑。祖國醫學對此早有認識,祖國醫學認為,人的情誌變化與內髒有著密切關係。七情所傷,情緒抑鬱不暢,則影響內髒的氣機失於正常運行,氣滯日久,必致血瘀,氣滯血瘀長期蘊積不散,常可逐漸形成腫塊。

《內經·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外科正宗》說:“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誌者,致經絡痞澀,聚積成核。”《醫宗金鑒》也說:“乳癌由肝脾兩傷,氣鬱凝結而成。”古希臘一位有名的醫生則說“悲傷的婦女”比別人更容易得癌症。隨後,曆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這種理論。

許多學者研究證實,不少癌症病人有長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特別是有嚴重的精神創傷,精神過度緊張,情緒過度憂鬱的曆史。據河北、山東、山西三省的食管癌普查,證明精神因素與食管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山西的資料表明,食管癌患者中56.5%的人有憂慮、急躁的消極情緒;河北的統計,情緒急躁者占69%;山東的統計,個性倔強暴躁者占64.7%。另外,在發病前半年有重大精神刺激的占52%。

綜上所述,癌症病人要想戰勝病魔首先要學會時刻保持一個好心情,這樣可以為癌症的徹底康複,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精神刺激是引發癌症的活化劑

德國醫學博士哈默曾根據500個癌症病人的檢查結果得出結論:相當部分癌症是惡性情緒刺激下在人腦裏的一個程序編製錯誤的結果,程序編製錯誤會使控製細胞再生的“密碼”發生錯誤,錯誤的密碼引起細胞的變性,產生癌瘤。

生理學家認為,大腦皮層的機能狀態對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平衡有著重要的影響。若是長期且過度地刺激中樞神經係統,可導致大腦皮質興奮、抑製失調,心理平衡破壞導致生理機能的功能紊亂和免疫機製麻痹,使惡性細胞激發增生。

精神刺激不僅能引發癌症,還能使已經消退或得到控製的腫瘤再度複發,擴散轉移。美國科學家柯爾認為,過度的精神創傷會降低人體對癌症的抵抗力,使腫瘤複發後迅速轉移。他舉了一個患淋巴肉瘤的男性病例,經過放射治療,病人一直很好。直到他的愛子在一次戰爭中身亡,病人情緒受到重大打擊,不久淋巴內瘤即複發,活組織檢查證實與16年前治療的腫瘤為同一類型,於複發後4個月後死亡。這證明,情緒波動和精神創傷是癌症複發以至死亡的重要因素。

三、從精神、情緒上如何防癌?

在臨床上看到這樣的例子:在丈夫因病逝世後一兩年,妻子因長期鬱悶而發生癌症,這是在體內免疫功能降低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有的人在生前沒有癌症的症狀,在死後屍體解剖時發現他是癌症病人,這可能這位病人在生前的免疫功能控製住了癌症的發展。還有一位胃癌病人,手術治療後很正常地生活了19年,因闌尾炎手術時才發現腹內淋巴結已有癌細胞轉移。這說明由於免疫功能正常,病人和癌細胞和平共處了19年。

所以,我們要保持樂觀情緒,振作精神,善於自我安慰,自我解脫,工作有勞有逸,保持良好的同事關係,良好的群體和家庭關係,避免急躁、暴怒或鬱鬱寡歡,對預防癌症是非常有利的。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癌症是不治之症”,雖然他患癌後已得到妥善的治療,但是,他心中仍然非常緊張,情緒低落,對一切不感興趣,睡不好,吃不香。像這種樣子,他的免疫功能就會降低,就有利於癌症的複發或轉移。對這種情況要做解釋工作,要培養樂觀情緒。

近十多年國內外的醫學研究,已有很大進步,許多早中期癌症病人可以治愈;即使是晚期病人,經過合理治療,一部分可能治愈,另一部分可以減輕痛苦,延長壽命。所以癌症病人要樹立起戰勝癌症的信心,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調動身體內的免疫功能,向癌症作鬥爭。如果精神上振作不起來,再好的治療也難充分顯出療效。精神和情緒不好可以使病情加重,樂觀的精神情緒可以促使病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