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用藥知識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器官組織老化、功能衰退,易患老年病,這是自然規律。多數老年病人經過合理用藥治療是可以康複的。但當今現實醫療活動中有30%~50%的老年病人存在著用藥不合理或濫用藥物的現象,這不僅造成經濟上的浪費,更重要的是貽誤了病情,損害了健康,有的甚至招致藥源性疾病,致殘、致死。我國每年因藥源性致死的病人達19.2萬人,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傳染病的死亡人數。
一、老年人用藥誤區
1.求新
市場上和媒體上經常出現一些新藥,其實很多產品隻是包裝或藥名更新一下,而成分並沒更新。即使是真正的新藥,老年人應用時也要十分小心,由於老年人對藥物很易產生過敏反應及不良反應。老年人用藥應首選療效確實、不良反應小、久經考驗的老藥,千萬不要跟著廣告走。一個新藥上市,一般要經過3~5年,才能給予公正的評價。老年人不要輕易做新藥的試驗對象。
2.求洋
很多藥的用量及反應存在著顯著的種族差異,國人用洋藥必須重新摸索合適的劑量,切不可按照外國人的劑量用藥,以免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我國是一個藥品原料生產大國,也是藥品原料出口大國,有些洋藥實際上是中國生產的原料,被外國人加工,取了個洋名字而已,謹防假洋鬼子。
3.求貴
認為價錢高的便是好藥,這是個誤區。藥物的療效絕不是依據價格而定,很多療效確實的藥往往是很便宜的。如阿司匹林、洋地黃、硝酸甘油、青黴素等,都已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了,久盛不衰,優質價廉。用藥要“隻選對的,不選貴的”。
4.求多
看病時,認為醫生開的藥越多越好。其實不然,應用藥物的品種越多,產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幾率越高。若用藥5種以下,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10%,用藥10種以上,不良反應升至50%以上,有人每天用藥15~20種,不良反應可達80%以上。
二、老年人用藥原則
1.嚴格掌握用藥指征,用藥要少而精
老年人由於生理衰老、病理變化,病情往往複雜多變,若藥物使用不當可使病情急轉直下,甚至是無法挽救。因此,老年人用藥要十分小心,必須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選擇藥物時要考慮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況,慎重用藥。對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藥物治療的就不要濫用藥物。如剛退休的老年人,由於不適應生活環境的驟然變化,會出現頭痛、失眠、焦慮、輕度高血壓、浮腫、畏食、乏力、煩躁等多種症狀,這在醫學上稱為“退休綜合征”。
上述症狀中焦慮可能是主要矛盾,針對這一主要矛盾,予以心理疏導勸慰,再加用點鎮靜劑或安慰劑就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老年人的有些疾病是由於濫用藥物或用藥不當造成的。據調查,在住院的老年病人中,患醫源性或藥源性疾病的高達20%~30%。因此,老年人用藥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則,對於那些可用可不用和療效不肯定的藥物一律不用。
2.掌握好最佳的用藥劑量
老年人肝腎功能多有不同程度的減退或合並多器官的嚴重疾病。因此,用藥一定要因人而異,一般應從“最小劑量”開始。我國老年人用藥通常是根據年齡、性別、體重和體質情況而定。對年齡較人、體重較輕、一般情況較差的老年患者,先從成人劑量的1/10或1/5開始,然後密切觀察病情,進行調整,必要時,按成人劑量的1/4、1/3、1/2、2/3、3/4等逐漸加量。尤其是對體質較弱、病情較重的病人切不可隨意加藥。對於急症患者,起始用量可以稍大一點,一旦病情穩定應及時減量或停藥。
3.掌握好用藥的最佳時間
不同的藥物均有各自的最佳吸收和作用時間,若能按此規律給藥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療效。如洋地黃、胰島素在淩晨4時給藥,其效果比其他時間要大幾倍。皮質激素在上午6~8時給藥,不僅可以提高療效而且還可以減少激素的不良反應。有些藥對胃腸道刺激性較大,如鐵劑、某些抗生素、抗腫瘤藥等,放在飯後服就會減輕胃腸道的刺激。而另一些藥則要求在飯前服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如健胃藥、收斂藥、抗酸藥、胃腸解痙止痛藥、降糖約、利膽藥等。許多藥為了維持長久的療效,必須相應地維持血內一定的有效濃度,因此,必須根據各種藥物在體內代謝、排泄速度的快慢(即半衰期),每隔6小時、8小時、12小時或24小時給一次藥,不能隨意縮短或延長間隔給藥時間。
不斷提高自我保健知識水平,加強用藥的自我監護,據調查,老年人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中,有2/3是可以預防的。因此,老年病人在選擇用藥時,要根據自己以往用藥有無藥物過敏史,慎重選擇用藥,詳細谘詢了解藥物名稱、特性、藥效、用法、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處理方法、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貯藏方法等。若家庭備用的藥品,必須注意藥物有無變色、變質及有無過期失效。
老年人服用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藥、抗高血壓藥、抗糖尿病藥、利尿藥、抗凝藥、抗腫瘤藥、抗精神病藥、抗生素、β-受體阻斷劑等,應密切監視藥物不良反應,定期到醫院做血藥濃度監測或其他有關檢查,如心電圖,血鉀、鈉、氯、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壓等,以準確指導、合理用藥。由於上述各類藥品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被認為是“高危藥物”,必須密切監視用藥後的療效及不良反應,並及時進行合理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