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正確用藥
一、怎樣煎中藥
最好用沙鍋,搪瓷鍋也可,不要用帶油垢的鍋(炒菜鍋等)。將藥放鍋內以後,加冷水,水要清潔沒有雜質,有些藥品隨水浮起,應予攪拌,水位要高出藥品1.5~3厘米。
煎藥時最好用文火(微火),防止很快熬幹,而藥的有效成分還沒有溶解出來,這樣會影響療效。一般煎藥需30分鍾左右;煎補藥的時間應長些,約1小時左右;清解及發表藥時間要短些,約20分鍾即可。
湯藥飲片一般應煎熬兩次(兩次熬後的藥液合並後再分兩次飲服),兩次煎出藥液大約為中型茶杯1杯,小兒藥煎出量宜少些。
湯藥方劑內常有先煎、後下、溶化、衝服、布包煎藥品,要注意區別對待。
先煎藥:在煎群藥以前,先煎10~15分鍾,然後再入群藥。
後下藥:在群藥將要煎好以前3~5分鍾,再放入後下藥品。
溶化藥:即膠類藥,用煎好的藥液加熱溶解服用。
衝服藥:用煎好的藥液送服。
包煎藥:用布袋包好後再放入鍋內同煎。
二、常用的藥物劑型
任何一種藥物,要供人使用,必須製成適合醫療或預防應用的形式,這種形式即藥物劑型。常用的劑型有丸、散、膏、丹、片、湯劑、膠囊、注射劑等。
(1)丸劑:中藥的常用劑型,是將中藥粉碎過篩,加蜂蜜製成的球形蜜丸,有時製成小水丸,如六味地黃丸、銀翹解毒丸等。
(2)散劑:藥物直接粉碎過篩分裝而成,有的是湯劑濃膏、幹燥、粉碎而成,如冰硼散。衝劑也屬散劑類,如感冒衝劑、板藍根衝劑。
(3)膏劑:有軟膏、硬膏之分。軟膏通常用凡士林加極細的藥粉製成,如清涼油、紅黴素軟膏。硬膏即膏藥,如狗皮膏。
另外還有橡皮膏,如傷濕止痛膏。
(4)丹劑:一般是指用古代煉丹術方法煉出的藥物,如紅升丹、輕粉、白降丹,它們是中醫外科的常用藥物。因煉製中有毒氣生成,現煉製方法有所改進。
(5)片劑:藥粉與賦形劑混合,用壓片機壓製而成,不掛糖衣的為素片;掛糖衣的為糖衣片;掛腸衣的為腸溶片,如腸溶阿司匹林;加了延緩崩解物料的片劑為緩釋片,如心痛定緩釋片。
(6)膠囊劑:將藥物散劑用充填機裝入空心膠囊製成,有時再壓入鋁塑板,如氟呱酸膠囊等。
(7)栓劑:係藥物與基質混合製成可供塞入人體不同腔道的一種固體劑型。常用的有肛門栓、陰道栓,用於治療痔瘡、陰道炎、滴蟲病等。
(8)湯劑:是中藥最常用的劑型,用中藥飲片煎煮,服煎出液,因藥效迅速,常用於急性病。
(9)合劑:將湯劑或藥物的浸出液濃縮,再加入適當的防腐劑,如複方甘草合劑。現在許多口服液也屬於合劑類。
(10)酊劑:指藥物用不同濃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製成的溶劑,如複方樟腦酊、碘酊等。
(11)注射劑:俗稱針劑,是直接注入皮下、肌肉、靜脈的水劑,常用安瓿或玻璃瓶膠蓋封裝。不穩定的藥品常用粉針劑,現用現配成液體,如青黴素注射劑。
(12)輸液劑:用於靜脈輸注的大量注射劑,一般為瓶裝,多為250~500毫升,如葡萄糖、生理鹽水、複方氨基酸注射液等。
(13)氣霧劑:由藥液、耐壓容器、閥門、拋射劑(壓縮空氣或液化氣體)組成,噴霧後可用於治療哮喘、消炎止疼、局部麻醉、滅蚊蠅等,如氣喘氣霧劑、殺蟲劑等。
三、小劑量阿司匹林防治腦血栓
雖然血小板具有黏著、聚集收縮等生理特性,但利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這一機理來防治腦血栓是一項安全可靠的措施。
動脈硬化是造成腦血栓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中老年人患腦動脈硬化時,血管內膜下沉澱、瘀積著粥樣的物質,一方麵使血管腔變細、變窄,血流量減小,流速減慢;另一方麵,假如這些粥樣的斑塊穿通破壞了血管內膜,損傷的血管內膜就會粗糙不平,容易使血液中的細胞和血小板附著和積聚在粗糙的內膜上,受阻的血液緩慢地通過此處,粥樣般的血液逐漸依附在粗糙不平處,慢慢地堆積形成一個血栓(通常指凝血塊),從而加重了血管腔的狹窄,甚至引起阻塞,當阻塞的血管所管轄的那部分腦組織失去有效的血液供應時,便會出現該部分腦組織的軟化、壞死及喪失功能,而由這部分腦組織支配的神經係統,就會出現相應的症狀,如肢體麻木、癱瘓、失語、吞咽困難、表情淡漠等。
服用阿司匹林後,可達到緩解血栓形成的目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積聚的作用,用於預防腦血栓有明顯的效果,這一研究已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普遍認可。
阿司匹林貨源廣,價格便宜,對腦血栓既有治療作用,又有預防作用,副反應小。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或有“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中老年朋友們不妨在醫生的指導下試著服用一段時間小劑量阿司匹林。
對有阿司匹林過敏或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和孕婦應嚴格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