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預防老年癡呆心理衛生指導(1 / 3)

(第一節)心理健康常識

一、什麼是健康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體弱,而是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的完滿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良好。這三個方麵互相有關聯,體現了整體健康觀。

二、什麼是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是維護、促進心理健康,也可以說心理衛生就是指心理健康,即人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正常,兩者都在常態範圍。心理和身體一樣,要想不得病,必須講究衛生,才能達到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的標準

(1)對自己能合理評價,有自知之明,有生活目標;(2)對他人尊重、理解,人際關係和諧;(3)對環境適應良好。

四、心理健康的四原則

(1)心理活動內部一致(知、情、意協調);(2)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統一;(3)個體與環境協調,適應良好,人際關係和諧;(4)人格健全,個性心理特征相對穩定。

五、老年心理健康的五大方麵

(1)性格健全,開朗樂觀,熱愛生活;

(2)情緒穩定,善於自我調適,有自控能力;(3)社會適應良好,能應對應激事件,有承受和康複能力;(4)人際關係和諧,有一定的交往能力;(5)認知功能基本正常。

(第二節)亞健康與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相互作用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古代十分重視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如《內經》中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例如:一個消極悲觀的人,常常吃不下,睡不好,活動減少,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如肺結核)。患病後情緒更低,更加重了疾病,形成惡性循環。

二、亞健康狀態

健康和疾病是機體處於兩個極端狀態,兩者並非絕對靜止,而是經常變化,相互轉化的。中間有一段較長的過渡時期,稱為第三狀態,即亞健康、次健康(又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一般認為,處於兩極端的占少數,大部分處於亞健康狀態。

預防工作要重視這動態過程,努力向健康轉化。

三、亞健康主要的主要表現

軀體上——常感到疲勞乏力、睡眠不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頭痛、胸悶、氣短、抵抗力降低,等等。

心理上——情緒緊張不安、焦慮,抑鬱、消極、悲觀、冷漠、無助、記憶力減退,等等。當這些變化持續存在,會導致疾病(心身疾病)。

社會功能上——適應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人際關係不和、缺乏應對能力。

四、亞健康產生的原因

由於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加。當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產生生理和心理的應激反應,嚴重影響健康,心身疾病是其中主要疾病。

五、什麼是心身疾病

指的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由心理因素為誘因導致的疾病,如:不良刺激、行為方式、性格特征和負性情緒(緊張、焦慮、抑鬱)等,引起機體內部生理和生化的變化,器官功能降低,慢慢形成疾病。例如:癌症患者一般性格內向,又受重大精神創傷;A型行為類型的人,競爭心過強,易產生敵意、戒心,有時間緊迫感,脾氣急躁,易患冠心病。

六、心身疾病的種類

常見的有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糖尿病、癌症等,其中大多為老年病。因此,老年人更應注意預防心身疾病。

最重要的是善於調適情緒、控製自己,很好的適應社會,與人和睦相處,保持良好的心態。

七、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主觀體驗(如:喜怒哀樂),是短暫而強烈,並伴有外部表情和內部生理、生化的變化反應。

八、情緒的兩極性

情緒有對立的特點,如:快樂—悲傷、激動—平靜、緊張—輕鬆。它們在—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如:樂極生悲、破涕為笑。情緒分兩人類:積極—消極或正性—負性,對健康產生不同的作用。

九、積極情緒(正性情緒)促進健康

當外部事物與人的需要、願望一致時,就會產生積極體檢,如:興奮、愉快、輕鬆等,可提高活力,對機體功能有利。例如:心情愉快時,呼吸、脈搏、血壓、消化、新陳代謝等均處於平衡狀態,對健康有利。

十、消極情緒(負性情緒)有損健康

當外部事物與人的需要、願望不一致時,就會產生消極體驗,如:沉悶、悲傷、緊張等。老年人還有其特有的消極情緒,如:失落感、孤獨感、自卑感等,往往與年老多病、退休後生活圈子縮小、活動減少、人際交往減少等因素有關,可降低活力,不利於機體功能。例如:緊張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血糖升高;悲傷使胃腸功能減弱,吃不下、睡不好,內分泌功能失調等,對健康不利。

十一、心理健康的老年人的特點

(1)熱愛生活,有追求的目標,學習新事物,能跟上社會發展、融入社會;(2)胸懷開闊,開朗樂觀,無憂慮、無怒氣,善於調適情緒;(3)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

(4)能麵對現實,善於適應,順其自然,樂天知命;(5)人際關係和諧,寬厚待人,樂於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