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老年人心理智力問題
一、老年人的四種性格類型
1.整合型:年輕時工作積極,生活進取,退休後能以新的活動替代,生活滿意度高。是好的性格類型。
2.防禦型:常會堅持中年時的活動,社會適應和生活滿意度也較高。
3.依賴型:依靠客觀支持幫助,生活滿意度中等。
4.非整合型:適應不良,不善於調適情緒,生活滿意度低。是不好的性格類型。
二、老年人的五種適應性行為模式
(1)成熟型——熱愛生活,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心智功能正常,人際關係和諧,生活自在。是好的類型。
(2)慈祥型——身體健康,性情平和,胸襟寬闊,善於調適情緒,人際關係和諧,生活充實,滿意度高。
是較好的類型。
(3)防衛型——對衰老和生活中的衝擊都采取強烈的防禦態度,不承認衰老,整天忙忙碌碌以顯示自己。
這也是較好的類型。
(4)暴躁型——性格外向,脾氣急躁,常為小事與人爭吵, 將錯誤推給別人,抵觸情緒強烈,易患心血管病。這是不良的類型。
(5)孤獨型——性格內向、不表露自己,對事物消極悲觀。是典型的不良類型。
三、什麼是記憶
記憶是重要的心理功能,是人們將看過的、聽過的、觸摸過的、體驗過的或操作過的事物印象保存在頭腦中,以後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重現出來的一種心理過程。記憶能力就是常說的記性。
四、記憶因年老而減退嗎
過去總認“為人過五十,記憶開始減退,走下坡路”,對老年人產生“老而無用”的看法。
現在認為記憶的正常年老化是一種生理現象,符合自然規律,老年人不必為此緊張。記憶的減退與記憶任務的性質和難度有關,表現出記憶的階段性、選擇性。比如:老年人對過去的知識、內容有聯係的或與日常生活有關的記得好,對新學習的、內容無關聯的記得不好。此外,人與人不一樣,記憶減退有早有晚、有快有慢、有輕有重,因此不能千篇一律說老年人記憶不好,而要分清在哪方麵減退。往往保持較好的方麵可補償保持較差的,使老年記憶基本正常。
五、什麼是智力
智力是由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的各種心理能力有機地綜合組成的,主要包括注意、觀察、想象、記憶、思維、實踐操作和適應等能力,其中以思維能力為核心。智力有高低,就是人們所說的聰明或不聰明。
六、智力因年老而減退嗎
過去認為人老了,腦子就糊塗,智力就減退,將“老糊塗”的帽子不由分說地扣在老年人頭上,使他們喪失自信。現代研究認為,智力包含多種心理能力,智力的不同方麵隨增齡的變化是不同的。
七、晶態智力-液態智力的老化不同步
智力可分兩大類:“晶態智力”主要是後天獲得的,與知識、文化、經驗的積累有關,例如:知識、詞彙和理解力等。成年後這些能力並不隨增齡而減退,有的反而提高。“液態智力”主要與神經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關,例如:思維敏捷度、與注意力和反應速度有關的能力。成年後,這些能力隨增齡而較早減退。兩類智力變化不同步,保持好的方麵可補償保持差的,使老年智力基本正常。因此不要一股腦兒說老年人“糊塗”,老年人也別聽信這些而泄氣。
八、老年人的記憶和智力能提高嗎
過去總認為記憶和智力隨年老而減退,這是不可改變的。現在新觀點——畢生發展觀——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功能不是單向的直線變化,而是有“獲得”也有“喪失”,有“生長”也有“衰退”。研究表明,老年人通過幹預訓練,記憶和智力可以提高,這種特性就叫“可塑性”,由於其中有“儲備能量”可以挖掘。
九、怎樣延緩記憶和智力減退
(1)首先要樹立信心,自我激勵。
(2)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預防老年病引起記憶和智力的病理性老化。
(3)科學、合理用腦,健腦根本在於用腦,加強腦功能鍛煉。
(4)幹預訓練、學會記憶方法:例如:歸類法(將同類事物放在一起記憶);組合法(將一些字組成詞或成語來記憶);製造聯係法(將無關的內容通過想象和聯想,形成聯係來記憶),如:“路燈—享受”這對詞可想象為“夏天人們在路燈下乘涼享受”。
十、老年期主要的心理社會問題
1.衰老與疾病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雖然人老了病就多些,但是“老”與“病”並非必然聯在一起。老≠衰≠病,關鍵在於轉變對“老”的傳統觀念,“老而健”是完全可做到的。
2.離退休的心理反應和適應
離退休後由於角色的轉換、環境的不同、生活的變化,往往會產生一些心理反應,如:失落感、孤獨感、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有時還伴有食欲不振、睡眠不寧、血壓波動等軀體症狀。這些表現在3個月內最明顯,一年後可逐漸消失。假如您對退休後的生活早有安排,心理適應就快。其中關鍵在於做好角色轉換,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要認識到退休隻是退離原工作崗位,而不是退出社會,更不是退出人生大舞台。
3.婚姻與家庭
婚姻美滿、家庭和睦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尊重、信任,相互溝通、理解,發揚我國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需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