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第四節)(3 / 3)

據周村史誌記載,從金末到明初陸續有大批移民,自山西、河北等地遷移而入,臨淦水河依明教寺逐漸形成聚落。數百年來,隨著人口數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對周村城市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孟家正看準這個商機,即在明教寺北三四裏地遠的地方,出資建造了數個大型的火工窯。這些窯口西臨奔湧的淦水河,從河的上遊發源地鳳凰山、白雲山衝刷下來的細泥,都是燒造青磚、曲瓦、陶鍋、大水甕、粗瓷盤碗的極佳材料。又得水陸運輸之便,這些窯口曾興盛數百年。

若從曆史的發展脈絡看,山東境內從濟南到青州的東西主幹道,“青齊要道”在明朝以前並不經走周村。從濟南府出而向東,經章丘舊縣城繡惠走白雲山北麓的青陽,經過鄒平縣的禮參、長山到桓台、臨淄、青州,再從青州北抵渤海,東達東海。一直到明末清初,一條新的“青齊大道”才開辟出來。從濟南出而向東,經章丘的明水鎮,周村區的王村鎮,走白雲山南麓通達周村,經張店、臨淄到青州。這條新開辟的東西主幹道“青齊大道”,比舊有的“青齊要道”節省道路近三分之一。最關鍵處是經過周村鎮,使周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終於凸顯出來。

而齊魯腹地博山,南麵多山,僅有一條“青石關”通南。而博山再往南,地勢險峻,各種山匪路霸眾多,道路多有不靖。恰值新的“青齊大道”開辟出來,因此博山、淄川的各種陶瓷、琉璃、手工藝品等,隻得大量北來經過周村輻射到黃河兩岸廣大地區,再直達北京是最便捷的通道。隨著博山、淄川優質建材、日用細瓷價廉物美的衝擊,周村“孟家窯”口群漸漸衰落下來。

尤其在清朝鹹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撚軍流動作戰到山東,曾經一度占領周村鎮。撚軍被平定過後,在長山縣令主持下,周村商賈、紳董等集合公議,決定修建高大的圩子牆加強防守。因為“孟家窯”處在北門朔易門和西北門長庚門(通濟門)的結合處,在新修的圩子牆西北夾角處以內,與外邊的淦水河便被分割開來,水土之利反而不如以前那麼便捷。淦水河亦逐漸成為周村西邊,單一的天然護城河,“孟家窯”便徹底廢棄下來。在舊的窯址上,隻剩下一座座內裏被火燒得似紅似黑,外部斑斑駁駁像饅頭樣的高大建築,變成流浪漢、無家可歸者、野狗野貓的棲身之所。

而“關邊窯”圩子牆外,地處偏僻,人跡罕至。淦水河邊蘆葦叢生、雜草縱橫,枯水期灘塗廣闊,更是一派肅殺景象,從地理到方位都符合中國古代執行“秋斬”的場所。數百年間,“關邊窯”外一直是對死刑犯,執行問斬和槍決的場所,且一直沒有中斷過,成為一處陰陽通關之處。每年淦河水暴漲過後,河灘上隨處可見衝刷出的累累白骨;每到晴朗的夜晚,總能看到磷火閃爍,似繁星點點、又似一個個孤魂野鬼,大張開眼睛在遊蕩。月黑風高的日子,又常常聽到些鬼哭狐嚎、淒厲之聲,使人心驚膽顫頭皮發麻。“關邊窯”漸漸在周村人的口耳中,又隱含著淒厲慘淡之象,人人聞之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聽三姐兒說跟著公主任到過關邊窯,李彙昌出於對她的關心。衝口道:“你們居委會閑得沒正事幹麼,公主任不是閑得慌麼?到哪去不行,咋跑到那個鬼地方去了?”

三姐兒並不領他情,反而立即嗆聲道:“吔,你看好不?說你是個右派還真不冤枉你,你還真是個右派來!誰閑著沒事往關邊窯跑來?我這不是跟著公主任去考察工作,考察咱朔易門居委會的大煉鋼鐵情況。上頭不是提出“為實現一〇七〇萬噸鋼而奮鬥”的口號麼,公主任領著居委會的人,決心把關邊窯那些廢棄的窯口,再充分利用起來大煉鋼鐵。你咋能用這樣的態度,來打擊革命群眾的積極性?”

覺得實在難以跟三姐兒啦到一塊,李彙昌於是問:“那你們居委會煉出的鋼鐵咋樣了?”

三姐兒終於低下頭,不好意思地掩飾道:“那啥,這不是沒經驗麼。沒白到黑的忙活一氣,煉出來的全是些黑鐵疙瘩,好像不能用,竟是白費了心血!”

李彙昌長歎道:“幹啥不能光憑著一時心血來潮,人要帶有敬畏之心才行,真可惜了你們這些人的幹勁!”李彙昌話,三姐兒似懂非懂,兩口子就不再往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