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中國開始越來越關注如何拓展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我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與多元化的世界體係中,中國海外利益的實現應該置於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視角下,這也決定了中國海外利益的實現必然要在國際社會基礎上探索合法性途徑。
海外風險不可避免
約瑟夫·奈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賴的年代。中國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國一方麵可以分享地區與全球繁榮所帶來的成果,但另一方麵也要承受外部政治動蕩和經濟衰退所帶來的風險。
首先,從傳統的地緣政治要素來分析,這主要體現在製約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困局上,1993年,中國由一個石油出口國變為石油淨進口國。在石油供應源上,中日兩國不僅在獲取俄羅斯能源上不斷展開較量,還在包括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地區的開發上展開激烈角逐。美國對中國的崛起也是虎視眈眈。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將會加劇中美兩國在世界能源上的爭奪。目前中國原油進口的60%以上來自局勢動蕩的中東和北非地區,這些地區的大部分產油國都和美國有直接的利益關係。中國要在這些地區尋求能源,無異於虎口奪食。在能源運輸上,中國進口能源主要采取海上運輸方式,原油的4/5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這給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了極大隱患,形成了製約中國能源安全的“馬六甲困局”。能源的過境運輸不僅受製於馬六甲所屬國的政治局勢,還要受製於大國的海軍力量。過分依賴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石油供應及單一的海上交通運輸,導致中國的能源供應嚴重受製於傳統的地緣政治要素。
其次,從“走出去”的宏觀戰略來看,中國海外企業的發展麵臨安全管製的發展困境。根據2008年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彙管理局共同發布的統計公報,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淨額(簡稱流量)達265.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3%;截至2007年底,中國近7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在全球173個國家(地區)設立境外直接投資企業超過1萬家。盡管中國企業尚處於國際化的初期,但海外企業利益的保護問題已刻不容緩。中國企業的海外活動經常受到所在國的不平等待遇,繼中石油收購美國尤尼科石油公司流產後,中國兩次收購俄羅斯石油資源也由於政治原因以失敗而告終,這都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實現“走出去戰略”過程中所麵臨的發展困境。
再次,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海外企業、公民人身安全和海外財產都遭受到嚴重威脅。2001年,3名中國工人在菲律賓遭綁架;2003年3月,中國漁船在斯裏蘭卡海域遭遇襲擊。據統計,2005年外交部參與處理的各類中國人海外安全事件為2.9萬件,2006年已經超過3萬件。這些數字都說明,非傳統安全成為中國海外利益的重要威脅。
以上分析表明,海外利益的維護日益成為中國處理對外關係的一項重大戰略議題,海外中國利益的保護日益提上中國外交的議事日程。
中國海外利益的內涵
對海外利益的界定可以從兩個方麵來思考:一是強調海外利益是國家利益的延伸,可以把中國的海外利益界定為中國領土之外的國家利益。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的海外利益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麵:人員生命安全、財產安全、能源供應和海外市場的拓展。二是新型的利益觀強調,中國海外利益與國際社會的聯係,要在與國際體係的互動中界定海外利益。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海外利益是指中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通過全球聯係,以國際合約形式表現出來的國家利益。
從中國的崛起與海外利益的挑戰出發,中國海外利益內涵的建構就是要掃清中國崛起道路上的障礙,這些利益就是保障能源供應、確保人員和財產生命安全以及海外市場的拓展。
但是,如果單從中國崛起所麵臨的挑戰視角出發並不能反映中國海外利益的全部內涵,因為這忽視了國際社會對國家利益的建構功能,這種功能體現在,中國與國際社會的“網絡化”互動中,如何尋找自身海外利益“坐標”。在一個互動的國際社會中,不管是國家的身份還是利益的內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海外利益的內涵與實現,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影響和約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國際法和國際條約中,可以說新型的海外利益觀正是在全球化相互依賴的規範作用下形成的。
中國的海外利益自古就有,從秦漢時期開始的絲綢之路、海外貿易,都體現了中國的海外利益,但這都不屬於現代意義的海外利益。這時的海外利益毫無公認的國際規範和法律可言,大國可以隨時打破現有的國際秩序,隨心所欲地獲取自己的海外利益,殖民主義下的強權政治正是反映了這一現實。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在30年的曆史變革中經曆了一次國家身份再定義的過程,即從一個革命性國家向現代性國家轉化。20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和企業也想走出去,但嚴峻的國際環境使得中國無暇顧及與國際社會的正常交往。80年代,雖然中國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但由於自身實力的限製,對海外利益的策劃也隻是一種構想。而現在,中國謀求海外利益的時機和條件已經大為改善,中國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體係的積極構建者。正是這種身份定位的變化產生了重新界定國家利益的內在動力。國家身份的轉變必然要求中國在現行的製度或規範下界定自己海外利益的內涵。在當代國際社會,國際規範與國際秩序的存在使得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得到極大的緩解,即使軍事實力最強大的霸權國家也不可能完全漠視國際規範的存在。在世界相互獨立、或聯係並不如此密切的年代,大國可以不用在乎他們在尋求海外利益過程中的國家形象,可是今天,任何國家的一舉一動都被置於世界的監視之下,一個國家要融入其中就必然受到國際規範的塑造和約束。在這種國際規範的塑造中,中國已達成了一種利益共識,即在全球性問題中應當挺身而出,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在應對安全、環境、衛生和經濟危機等各種全球性問題上積極承擔責任。中國始終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關注“負責任的大國”的國際形象,這就是中國在全球化國際社會建構過程中形成的海外利益的新“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