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體係下的中國海外利益分析(2 / 2)

維護中國海外利益的途徑

中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其海外利益,不僅僅取決於中國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其他國家的反應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造成的一係列效應。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這類互動規則已經發展到從簡單地約定勢力範圍、大使的互派、社交的行為到詳盡地編纂國際法的階段。盡管國際社會是一種無政府狀態,但它的確施展了一種控製國家行為的功能。國際體係一旦形成,便會產生影響國家行為的反作用,進而影響行為體謀求實現自己利益的方式。通過國際組織、國際製度的不斷“教授”,中國不僅會產生共同的利益觀,而且根據這種共有觀念,還可以製定出符合自己利益要求的實現途徑。海外中國利益首先是利己而非利他的,但由於它與國際社會的緊密聯係,中國海外利益的實現必然取決於國際社會對中國行為的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規範性與有序性也使得中國在處理海外貿易衝突或糾紛時可以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尋求解決,加強與其他大國的溝通與協調。

大國責任是實現海外利益的關鍵。中國要在經濟全球化模式下實現其海外利益,必須積極承擔“大國責任”。首先,外交是實現中國大國責任的最有效途徑,中國應該充分運用參與各種首腦峰會、高層論壇等機會向國際社會明確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2004年,外交部涉外安全事務司正式運作,對中國的海外利益實施外交保護;最近中國領導人頻繁的經濟外交、氣候外交都可以看作是傳統外交的新發展。2009年的20國金融峰會及中國在峰會上的國際承諾就可以看作是中國通過外交渠道積極承擔國際責任、樹立國際形象的重要體現。其次,在共同聲明和宣言的基礎上達成某種共識,並締結相關條約,製定明確目標,實現國際責任的機製化、製度化。當前國際製度正處於一個變革調整期,中國應當充分利用這次機遇,積極參與到製度建設中來,利用議程的設置和程序的安排製定新的規則。

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互動,因此,文化交流就成為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實現海外利益的重要手段,這種交流可以是政府間的,也可以是非政府間的。中國倡導自身利益與全球利益的相容性要通過文化的包容性體現出來。文化交流要從中國傳統的“道義”、“和諧”理念中挖掘共贏的理念。這種文化的傳播對於增強中國海外利益的合法性和認可度是至關重要的。

權力曆來是國際政治研究的核心。海外利益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依靠權力,特別是海軍力量作為後盾,這並不是說中國也要建立類似於英美的、進行全球作戰的海上力量體係,而是要考慮中國自己的現實情況。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廣闊的海域關係著中國的領土、領海、領空及海洋通道的安全。近年來,隨著海上犯罪行為的日益增多,中國的能源通道日益受到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威脅。2008年12月26日,針對索馬裏海域日益猖獗的海盜襲擊,中國決定向亞丁灣、索馬裏海域派出由兩艘驅逐艦和一艘大型補給艦組成的艦隊,中國海軍首次走出國門,執行維護國際海運安全的任務。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未來可在允許的條件下逐步強化軍事實力特別是海軍力量,使其具備保衛中國海上能源運輸的能力,並適當發展其遠程作戰能力,以打破未來可能的針對中國的海上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