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
益氣類藥膳具有補肺氣、益脾氣、增強全身組織器官抗病的能力和增強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適應於肺氣虛和脾氣虛之人。主要症狀是:氣短懶語,倦怠無力,麵色白光白,頭暈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脫肛,子宮脫垂,婦女月經量多,色淡質清稀,脈弱細等。
方一黃芪燉烏雞
[原料]黃芪50克,烏骨雞半隻,味精、鹽、料酒、蔥、生薑各適量。
[製法]①雞宰殺後去毛、腸雜及爪,切塊。黃芪洗淨,生薑切片,蔥切段。
②將雞、黃芪、蔥、生薑、鹽同放燉鍋內,加適量清水,隔水燉熟,加入味精調味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補脾益氣,養陰益血。用於四肢乏力、少氣懶言、聲低不語、自汗、盜汗、月經不調、白帶過多、痛經、血虛頭暈等症。
[注意事項](1)瘡瘍初起,表實邪盛者以及胸悶、食滯、腹脹等氣滯者不宜食用。失眠、五心煩熱、煩躁易怒等陰虛陽亢者慎用。
(3)不宜與兔肉、大蒜、鯉魚同食。不宜食用多齡雞頭、雞尾尖上的腔上囊。
(4)不宜與鐵劑、左旋多巴同食。
方二人參補益雞
[原料]肥雞1隻(約2500克),人參10克,小茴香15克,蜀椒(花椒)、醬油、甜酒各少許。
[製法]①將老肥雞去毛及腸雜,洗淨備用。
②將人參切片,蜀椒研末,與小茴香、甜酒拌和。
③將拌好的藥料填入雞肚內,放瓦缽中,隔水蒸至熟爛;或放水在沙鍋中煮爛,調料可根據個人情況而放,不宜太鹹。
[用法]空腹服食,以少吃多餐為宜。
[功效]健脾補氣,溫中暖胃。適用於氣虛、脾胃不和所致的氣短無力,肌肉不豐,不思飲食,胃腹脹滿等症;或病後體弱,精力未複氣虛者。
方三蔥爆羊肉丁
[原料]羊肉250克,雞蛋1個,植物油250毫升(實耗約30毫升),蔥25克,濕澱粉、精鹽、醬油、黃酒、味精、香油各適量。
[製法]①將羊肉洗淨,切成丁,放入碗中,加入雞蛋清、濕澱粉、精鹽拌勻。蔥洗淨,切成段。
②炒鍋上火,放入油燒至六成熱,將羊肉丁放入,劃散,再放入蔥段攪散,倒入漏勺。鍋內留適量餘油,將羊肉丁、蔥段、精鹽、醬油、黃酒、味精入鍋,在旺火上翻炒,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香油,出鍋裝盤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補腎壯陽。用於久病,術後氣短懶言,乏力,不思飲食等氣虛症。
方四清炒雞絲冬筍
[原料]雞脯肉250克,冬筍120克,香菜、海米各少許,花椒油、精鹽、味精、雞蛋清、澱粉、植物油各適量。
[製法]①將雞脯肉洗淨切成細絲,用精鹽、雞蛋清、澱粉上漿。
②炒鍋放油置火上燒至四成熱,下入上漿的雞肉絲,滑散滑透後倒入漏勺,控淨油,裝入小盆。
②將冬筍切成與雞肉絲相應的絲,下沸水中焯透,再用冷水衝涼,控淨水後裝入雞肉絲盆內。香菜洗淨,切段,海米洗淨,皆裝入雞肉絲盆內,加入調料調勻,裝盤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溫中補氣,益精填髓,調理腸胃。用於氣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脘腹脹滿,倦怠聲低。
方五參芪補氣湯
[原料]豬心200克,黃芪12克,人參7克,五味子4克,鹽少許。
[製法]將黃芪、人參、五味子洗淨,納入豬心內,加水燉熟調味即可。
[用法]吃肉飲湯。
[功效]益氣,斂陰,止汗。用於氣虛所致自汗、盜汗,伴心悸、麵白無華、氣短、少氣懶言。
[注意事項](1)人參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2)凡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五味子。表實邪盛,內有積滯,陰虛陽亢,瘡瘍陽證實證等不宜用黃芪。
方六洋參燉銀耳
[原料]西洋參30克,銀耳60克,糖適量。
[製法]①銀耳洗淨用清水發透,西洋參洗淨切片。
②將西洋參、銀耳同放入瓦煲內,加水適量,文火隔水燉2小時,加少許糖即可食用。
[用法]食銀耳,喝湯。
[功效]補肺養胃,益氣生津。用於久病體虛、熱病後期肺胃氣陰兩傷致喘咳無力、燥咳咯血、口幹舌燥、煩倦口渴等症。
[注意事項](1)有外感表證者忌用。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
(2)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四環素、鐵劑同食。
方七羊乳山藥羹
[原料]山藥30克,鮮羊乳200毫升,料酒10毫升,蔥10克,鹽1~2克,雞精2克,味精2克。
[製法]將山藥炒黃研末,羊乳煮沸加入山藥末、料酒、蔥、鹽、雞精、味精,調勻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