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將鴨按常法處理好,用精鹽、胡椒粉、料酒將鴨身內外抹勻,放入盆內,加入薑、蔥、花椒,上籠蒸60分鍾左右取出;揀去薑、蔥、花椒,用刀從鴨背脊處切開,去淨骨頭,鋪在碗內,齊碗口修圓,修下的鴨肉切成銀杏大小的丁,與銀杏拌勻,放於鴨脯上,將原汁倒入,加湯上籠蒸半小時,至鴨肉熟爛,即翻入盤中。
③鍋內摻清湯,加入餘下的料酒、精鹽、味精、胡椒粉,用濕澱粉勾芡,放雞油澆於鴨上即成。
[用法]單食或佐餐食。
[功效]補脾益胃,滋陰補氣養血。適用於脾胃虛弱,陰虛血虛等症。血小板減少者尤為適宜。
方四豬肘紅棗湯
[原料]豬肘1000克,冰糖適量,紅棗100克,湯1500毫升。
[製法]①將豬肘洗淨;紅棗洗淨去核;冰糖30克炒成深黃色糖汁。
②在沙鍋底上墊幾塊豬骨,摻湯1500毫升,放入豬肘燒開,打去浮沫,再將紅棗、冰糖汁及其餘冰糖放入,用微火慢慢煨,待豬肘煨至熟爛、黏稠、汁濃即成。
[用法]單食或佐餐食。
[功效]補脾益胃,益氣補腎,滋陰養血。適用於脾胃虛弱,陰虛血虛等症。血小板減少者尤為適宜。
方五銀耳蛋湯
[原料]鴨蛋2個,銀耳25克,冰糖適量。
[製法]①將銀耳用熱水泡發,擇去雜質,洗淨,入鍋中加水煮沸。
②將鴨蛋打破,去殼,攪勻,入鍋中再煮沸,加入冰糖汁略煮2~3沸,盛入碗中即成。
[用法]佐餐食。
[功效]清熱止咳,涼血解毒,滋陰清肺。適用於因陰虛、肺燥所引起的咳嗽,咳血痰少,咽幹疼痛等症。
方六木耳大棗粥
[原料]白木耳5~10克,粳米60~100克,大棗3~5枚,冰糖適量。
[製法]先將銀耳浸泡洗淨去蒂,然後加入粳米和大棗(去核),同煮成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成。
[用法]可供晚餐或點心服食。
[功效]潤肺生津,滋陰養胃,補腦強心,益氣止血。適用於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肺癆病陰虛內熱,以及慢性便血,痔瘡出血等症。
[注意事項]風寒感冒,咳嗽及濕熱痢疾忌服。
方七玉竹滋陰粥
[原料]玉竹15~20克(鮮品加倍),粳米100克,冰糖少許。
[製法]先將新鮮玉竹去掉根須洗淨,切碎煎取濃汁後去渣,或用幹玉竹煎湯去渣,入粳米,加適量水煮為稀粥,粥熟後放入冰糖,稍煮1~2沸即成。
[用法]每日2次,5~7日為1個療程。
[功效]滋陰潤肺,清熱寧心,生津止渴。適用於糖尿病,高熱後的煩渴,口幹舌燥,陰虛低熱不退等症。
[注意事項]胃有痰濕致胃部飽脹,口膩多痰,消化不良,不喜飲水,舌苔厚膩者忌服。
方八麥地粥
[原料]鮮麥冬汁、鮮生地汁各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80克,生薑、白糖各適量。
[製法]先將薏苡仁、粳米洗淨煮粥,再下麥冬汁與生地汁,調勻煮成稀粥,加入白糖、生薑。
[用法]空腹食,每日2次。
[功效]養陰潤燥,清熱養心,降逆止嘔。適用於舌紅口幹,口渴引飲,或幹嘔呃逆,妊娠惡阻,或咳吐膿痰,舌紅咽幹,或陰虛心悸,心煩,或為消渴,小便多者。
[注意事項]體質虛寒,大便泄瀉以及外感風寒者不宜用。
方九沙參百合粥
[原料]沙參、百合各15~30克,粳米50~100克,冰糖20克。
[製法]先將沙參、百合洗淨煎湯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煮至粳米熟後加入冰糖,再稍煮為稀粥。
[用法]每日2次,早、晚溫熱食,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養陰,潤肺,養胃,祛痰,止咳。適用於肺熱肺燥,幹咳少痰或肺氣不足,肺胃陰虛的久咳無痰,痰中帶血咽幹或熱病後津傷口渴等症。
[注意事項]外感風寒咳嗽者不宜服。
方十水晶香菇肉包
[原料]香菇150克,豬五花肉250克,綠豆100克,火腿肉末50克,山芋粉500克,黃酒、蔥花、香油、味精、精鹽、明礬各適量。
[製法]①將香菇水發洗淨,切成細末。豬五花肉剁成肉泥。綠豆壓碎去掉皮殼,放在籠布上,上籠蒸爛。
②炒鍋上中火,放入香油、蔥花煸香,加豬肉泥、香菇末、火腿肉末、綠豆泥略炒片刻,加入黃酒、味精、精鹽,炒熟後調成餡,起鍋裝在盆中。
③山芋粉放在碗內,加入明礬,衝入開水拌勻,和成麵劑擀成圓形皮子,放入餡包成包子。在包底蘸上香油,放入蒸籠內,用旺火蒸10分鍾,出籠裝盤即成。
[用法]隨意食用。
[功效]滋陰補腎,健脾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