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鬱悶的初中(1 / 2)

肖男斌讀這所民中也有其曆史原因的,那時中國什麼都學習蘇聯,稱蘇聯為“老大哥”,不但學軍事、學經濟等等,連在人口繁衍方麵也一樣的不漏掉要學習。

蘇聯屬於寒帶地區,此國地域比較遼闊,人口繁衍率低,在人口本來就不多的情況下,又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時又死了不少的人,這樣更顯此國地廣人稀了,所以政府就鼓勵已婚婦女多生孩子,爭當“英雄媽媽”。

可中國不同呀屬於溫帶,繁衍率本來就比較高,加上解放後不打仗了,生活等各方麵條件都在往好的方麵發展,人口一下就增加了不少。再一學習蘇聯,提倡爭當“英雄媽媽,”這下可好,每家都好象比著在生,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孩子一大群。到肖男斌他們該讀初中那幾年,就正好趕上孩子長大的高峰期了,遇到國家的教育經費有限,教育設施也跟不上,於是就提出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應用民間力量辦學,為此民辦中學也就運營而生了。

由於剛建立的民辦中學軟硬件設施都很差,讓誰去讀這樣的學校呢?遇上那年月正是狠講“抓階級鬥爭”、講究“階級成份”、“階級出身”什麼的。總不能讓工農子弟去受這份委屈吧。那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於是那幾年凡是家庭有點“紅疤黑跡的子女基本都被“掃進”了這所學校,所以這裏也就成了“地、富、反、壞、右”黑五類子女集中的地方。不過這所學校也有出身好的,那就是讀小學時成績太差,有的是反複讀了n個幾年級,被美其名曰是“基礎打得牢”的。於是這所學校也就形成了一種現象,學習成績好的出身不好,出身好的學習成績不好。

因當時師資短缺,於是有些應屆和往屆沒考上大學,被老師認為表現得好的學生,就被推薦到民中來當了老師。這高中剛畢業就走上講台的老師,那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哪怕你讀書時成績再好在教學上都是門外漢,因讀書和教學畢竟是兩碼事。何況還有讀書時成績不怎麼好的呢?

就拿肖男斌他們的英語老師來說吧,這是位長得很漂亮的女老師,她讀書時學的是俄語,為了開設英語課,學校就委派她去參加教育局舉辦的英語集訓班。幾個月後她就回校來教肖男斌他們的英語了,至於發音準不準,單詞教得對不對,這就無人知曉了,因那時誰也沒接觸過講標準英語的人。不過管它怎麼樣,英語的二十六個字母總算認識了。使肖男斌印象深刻的是,這位漂亮的女老師可以洋歪歪的用pig(豬)來罵自己的學生。不懂英語的同學還一臉崇拜地望著她呢。

還有一次上語文課時,老師教新課文的生字,不知是老師沒備課還是怎麼的,五個生字竟讀錯了兩個,肖男斌覺得不對呀,因她有預習課文的習慣,遇到不會讀的生字她就會查字典,她小學三年級就學會了查字典了。於是她就很勇敢地舉手起來說字典上不是這樣讀的,搞得老師很尷尬,又不好直接發作,就說她擾亂課堂紀律,讓她到教室外麵去罰站。事後肖男斌把此事告訴了媽媽,她媽媽隻能無奈地歎息道:

“嗨,真是瞎子牽瞎子,誤人子弟呀!”

就是這樣的讀書條件都得不到保障,學校經常開展學工學農的活動,一星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參加勞動。這對於求知若渴的肖男斌來說真有點要命的感覺。她隻能抓緊有限的學習時間拚命地讀書,可這又被說成是走“白專道路”了。

肖男斌讀初中可就沒那麼幸福和愉快了,她再也沒有遇上象季老師那樣喜歡她的班主任了。肖男斌讀初一時的班主任是位年輕的男老師,也是剛從高中畢業不久,比她也就大個五六歲的樣子,出身於工人階級家庭,是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輕人。那時的年輕人很單純,又要求進步,非常聽單位領導的話,領導說什麼就是什麼從沒異議,因那時領導就代表黨,黨叫幹啥就幹啥,誰敢不聽黨的話?領導就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