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活當中都有可能為某件事情而焦慮、緊張,煩人的事困擾著你,你疲憊地躺到床上,來回輾轉反側,睡不著覺。你知道自己需要休息,卻又無法消除焦慮,大腦不停地工作,肌肉緊張,灰心喪氣,大半個黑夜就這樣一直躺著,直到疲勞至極才在天亮之前睡上一兩個小時。
這種現象可以持續一夜,也可能數周、數月、數年,甚至終生。它會影響你的健康、婚姻、工作以及你生活的方方麵麵。你白天做事情事倍功半,易發火、心情壓抑,害怕夜晚的來臨,心裏很清楚自己的睡眠將再一次被剝奪。
其實,不隻你一個人這樣。
據統計,我國有3億多人睡不好覺,有20%~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疾病,老年群體睡眠疾病的發病率高達30%。在睡不好覺的人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著某種形式的慢性失眠症,剩下三分之二的人則有白天打瞌睡,夜裏肌肉痙攣疼痛、夢魘、打鼾或呼吸急促、夢遊、尿床、磨牙等現象。此外,我國還有2000萬人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本書將對失眠症的各種表現形式加以闡述。
統計數據表明,美國大約有1000萬的失眠症患者去看過醫生。他們花費大量美元去買鎮靜藥和安眠藥,以尋求幫助。最近的研究表明,美國約有二分之一的人在某個時間服過鎮靜藥,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經常服用,但是療效甚差。
從嬰兒一直到老年人都有睡眠障礙,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醫學的進步延長了人類的生命,但人的生活質量並不一定得到提高。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夜深時大約有2000萬美國人在看電視,他們當中許多人是失眠症患者。
各個年齡段的人當中都有失眠症患者,但接受正確治療的人卻很少。在大多數病例中,接受過治療的人將不會再遭受一夜接一夜的失眠痛苦。
50年以前,對失眠症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說是知之甚少,也沒有特效的安眠藥可用。那時還不知道撤掉安眠藥可造成失眠症加重,不知道服用安眠藥可以減慢呼吸頻率,當時對這些藥的使用是相當隨意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步加深了對睡眠障礙的認識,關於睡眠和睡眠紊亂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展開了由醫生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睡眠紊亂調查活動。現在對失眠症的認識要比以前深刻得多了。
近年來,科學家在失眠症的研究方麵取得了許多進展,而廣大群眾對此卻了解不多。如果失眠症患者了解這方麵的情況,就可以配合醫生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學會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自我調節。
一、失眠對健康的影響
在當今所有的醫療問題中,很少有疾病像睡眠紊亂一樣涉及這麼多人,失眠和其他睡眠紊亂產生的不良後果要比人們想像的嚴重得多。
長期失眠不僅夜裏難受,而且白天感覺疲勞、工作效率低。這些人在下班後,不得不放棄休閑和社交活動,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據對新英格蘭地區的3000名高中生進行的調查表明,約有30%的人每周至少要打1次瞌睡。
許多人背負著睡眠不足的包袱,而且不知其所以然。
這種人從緊張狀態恢複過來也較慢,易於患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容易嗜酒。隨著睡眠不足的加重,在工作和開車時的精神壓力也就隨之加大了。
駕駛員開車偏離道路、工人打錯數碼、技術人員按錯鍵鈕等都可能是由於睡眠不足、精力不集中造成的。許多飛機、火車等交通事故,以及工業事故(包括幾起核電站事故)都與當事人睡眠不足或睡眠節律紊亂有關。因為有人在關鍵時刻打瞌睡。
對睡眠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感到它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睡眠狀況關係到我們生活質量的好壞。
二、睡眠研究是一個新的前沿領域
20世紀5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一位醫生首先注意到人在睡覺時偶爾會出現迅速的眼球運動。他同一位年輕的研究生一起開始了這項課題研究。他們在誌願者的眼部附近貼上電極,驚奇地發現,不僅他們所測試的每個人都出現眼球迅速運動,而且在正常睡覺時,大約每隔90分鍾也會出現1次。一位大學二年級的醫學生加入了研究行列,他想知道睡眠者做夢的時候眼睛是否還在注視某個物體,所以,他就在受試者眼球運動時把他們叫醒,事實得到了肯定,此時他們正在做夢。
從這些試驗看,研究人員認識到有兩種界限分明的睡眠類型,一種是靜態型睡眠,另一種是做夢的動態型睡眠。
這一突破把睡眠研究帶入了一個令人鼓舞的境地。研究人員開始在夜裏對數以千計的人進行睡眠監測。他們還對盲人,包括著名的盲人鋼琴家做了研究。他們發現,盲人沒有眼球快速運動,但做夢中出現的腦電圖波形卻與正常人是一樣的,原來盲人用“夢囈”代替了“張望”。